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华东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做客教育学院第八十二期“博导论坛”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10-23
  • 阅读次数:
  • 作者:刘来兵
  • 编辑:李文轩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刘来兵)10月21日下午,我院第八十二期“博导论坛”在田家炳教育书院905会议室成功举办。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全球教育展望》常务副主编、广州市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广东省现代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刘良华应邀作题为“我所理解的自然教育学”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教育学院副院长田友谊主持并作开场介绍,现场学术气氛热烈。


刘良华教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自然教育学”与“中国自然教育学”三个方面展开系统阐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部分,刘教授提出“自然生产与自然教育”“离开自然与返回自然”“人的主体性与小自然”三个层次,强调教育应回归到“小自然”——即自然进程、自然本能、自然权力。他特别指出当代儿童面临的“自然缺失症”问题,并借助《林间最后的小孩》这一著作的名字,呼吁教育应引导孩子“融入自然、欣赏自然、研究自然”,成为“自然之子”。在论及“西方自然教育学”时,刘良华教授系统梳理了从古典时期的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到近代夸美纽斯、卢梭,再到现代杜威等教育家的自然思想脉络,指出西方自然教育学从“回归自然”走向“经验与自然”的演进逻辑。在“中国自然教育学”部分,他旁征博引,从儒道佛三家自然观的教育意蕴,延伸至湖湘学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中的相关思想,揭示中国自然教育学的文化根基与当代价值。


刘良华教授强调“生命的三种自然本能”——求生、爱与自由,并借助《阿甘正传》等影片案例指出,教育应归还孩子“自食其力的权利、有所热爱的权利、参与决策的权利”。


田友谊作总结发言。他表示,刘良华教授以“自然教育学”为脉络,贯通中西、融汇古今,既有理论深度,又具现实温度,不仅系统构建了自然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更提供了校本实践与家庭教育层面的可行路径。整场报告思想深刻、语言生动,为在座师生带来一场富有启发的学术盛宴。


图1 田友谊院长主持博导论坛


图2 刘良华教授作学术报告


图3 第八十二期“博导论坛”现场图片


图4 第八十二期“博导论坛”现场图片



图文记者:刘来兵

网站编辑:李文轩

审读人: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