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数智时代盲校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校举行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10-31
  • 阅读次数:
  • 作者:张俊韬 安静 宫慧娜
  • 编辑:钱明晖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张俊韬 安静 宫慧娜10月2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主办的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数智时代盲校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校举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钟经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李泽慧,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悦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琚四化,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执行主任雷江华,以及来自北京市盲人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青岛市盲校、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武汉市盲童学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成员、特殊教育系师生代表们出席了会议。



开幕式和主旨报告环节由特殊教育系主任孙玉梅主持。



雷江华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在“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为视障学生提供高质量、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课程教材是我们的时代使命,也是保障视障学生受教育权、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我们应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盲校课程教材的研究与实践,推动盲校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课程教材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在新形态盲校课程教材中的应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盲校课程教材体系。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办公室主任彭兴蓬围绕组织架构与团队建设、运行经费与网站建设、建设规划与调研报告、《纲要》解读与成果发表、教材建设与报告撰写、课题研究与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实践指导等七个方面对国家教材基地建设情况进行了汇报,并对基地下一步工作计划重点进行了介绍。



张悦歆围绕“数智时代的盲校义务教育教材建设”作主旨报告她指出,数智时代盲校教材建设应从“静态载体”转向“智能交互系统”,从“知识传递”转向“数智化育人”。当下盲校义务教育教材具有适配性、补偿性、教育性的特征,但同时也面临教材与课程的适配、教材与教法的适配、配套支撑薄弱、图像图形转换等问题。数智化赋能盲校教材特征升级应从AI驱动的个性化感知适配、技术强化的感官补偿功能、AI赋能的核心素养培育等三方面出发,推进数智化“无障碍教材”建设。



在上午的专题报告环节,北京市盲人学校副校长李元、青岛市盲校校长王守暖、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副书记李善军依次作专题报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李泽慧主持。



李元报告的主题为“追光-铸魂-赋能:聚力长链条贯通培养——北京盲校课程与教材建设”。她围绕“十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详细介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以及职业高中阶段的专业课程框架,以及在规范应用国家标准教材、探索多模态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资源等方面有所突破。面向未来,她提出应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推进教材改革,注重教材内容的结构化与整合化设计,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



王守暖报告的主题为“数字技术背景下盲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路径探索”。


他从“以教学评”一体化实现国家课程的技术化实施以及基于学情、立足校情开发校本课程两个方面阐述了数字时代背景下校本课程的探索路径。他提出应从发挥教研“动力源”作用、数字技术支撑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多元课程资源体系三个方面推动校本化实施,以及围绕视障学生的发展需要,重点开发包括技能培养课程、身份认同与规范养成课程、精品课程等在内的综合性补充课程。



李善军报告的主题为“AI视域下视障教育课程改革的融合创新与实践”。他从说课程、说教材、说课堂及关注AI“负能”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数智时代视障教育的课程改革思路。他指出,当前盲校课程与教材面临两大现实矛盾:一是多感官整合的教学需求与多模态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二是抽象知识传授与个性化教学实施的矛盾。为此,他提出构建“五维动态模型”的解决路径,通过嵌入通用盲文、语音脚本和触觉图形等要素,以实现多模态教学资源的高效呈现。最后,针对AI可能带来的“负能”风险,他强调AI应始终定位于助学工具,倡导在积极利用的同时保持警惕思维、筑牢应用防线。



在下午的专题报告环节,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闵菲、南京市盲人学校校办副主任张伟、武汉市盲童学校校长郑锋依次作专题报告。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袁东主持。



闵菲报告的主题为“百年传承·数智革新:盲校课程数智化建设的成都探索”。她从盲校课程的百年演进、数智化赋能课程教学的成都探索、迈向融合无界的未来方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创建首个特教云平台、城市资源赋能课程、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等方式开发数智化课程与教材,助力视障学生生涯发展的实践经验。



张伟报告的主题为“数智时代背景下盲校中学物理教学图像转化的思考”。他结合数智时代背景分析了视障物理教学中图像转化的主要方式,并重点围绕AI图像识别在教学图像描述中的应用、AI图像处理在触摸图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案例探讨。最后他指出,数智时代背景下,AI可以助力盲校教学工作更高效,值得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与尝试。



郑锋报告的主题为“打造可感知的教材 构建无边界的学习:武汉盲校数智时代课程教材建设的路径与倡议”。他指出,盲校课程教材建设正站在从“保障拥有”向“追求优质”的历史转折点,并围绕核心理念、路径创新、模式创建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数智技术与综合艺术治疗深度融合的武汉盲校实践。最后,他提出共创盲校课程教材智慧新生态的倡议与愿景,旨在为视障学生构建无障碍学习闭环。



在专家点评环节,钟经华指出在数智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的运用既是机遇也伴随风险,并强调不应忽视传统和基础性的教学与教材建设。他指出盲校教材中图形图像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图册的开发仍处于较低水平;同时,通过数学钟点模型等示例推动新技术开发应用,提出视多障学生教材开发面临诸多困境,呼吁构建统一的盲校教材平台,促进资源共享与协同共建,共同赋能盲校教材与教学发展。此外,他还强调高中盲校教材的编写需适应视障学生发展特点,形成具有针对性的独特方案。



琚四化指出盲校课程教材建设涉及学生需求、专业知识、技术手段、基础研究四个方面,并认为基础研究是当前盲校课程教材建设研究的重点。应从图形呈现标准、表格转换规范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并且要用基础研究的成果来指导AI应用,提高应用质量。



在圆桌论坛环节,围绕“数智时代盲校课程教材建设难点与政策建议”,来自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赤峰市特殊教育学校、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张家口市特殊教育学校、青岛市盲校、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武汉市盲童学校、南京市盲人学校、北京市盲人学校与钟经华、李泽慧、琚四化等进行深入研讨,主要探讨盲校校本课程与资源建设、国家课程教材的使用、视障融合教育等议题,为视障教育课程资源优化提供了多元思路。特殊教育系副教授袁维主持。




最后,雷江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教材建设应兼顾内部和外部两大关系、实现“以材育人”和“以材育才”两个目的,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后续基地将致力于把“研讨成果”转化为“实践实效”,切实发挥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枢纽作用。


本次研讨会对数智时代盲校课程教材研究进行了充分研讨,进一步明晰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的建设方向,为打造特殊教育教材研究和政策咨询高地、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事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文记者:张俊韬 安静 宫慧娜

网站编辑:钱明晖

审读人:雷江华 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