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教育 > 融合教育专业 > 正文
融合教育专业
“领航新时代融合,推进高质量发展”融合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 来源:特殊教育系
  • 发表日期:2021-06-26
  • 阅读次数:
  • 作者:华教轩
  • 编辑:张萌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华教轩)在全国上下喜迎建党100周年、社会各界奋力谋划“十四五”的关键时期,也正值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办好特殊教育”决策部署,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及相关文件要求,2021年6月24日,“融合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此次会议旨在搭建融合教育发展国际化平台,探讨融合教育教师素养及培养路径,共谋融合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为特殊儿童接受公平和更有质量的教育提供支持。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湖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陶慧芬,湖北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袁雪梅,湖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曾小平,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中国残联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韩咏梅,湖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明,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处处长陈晓华,湖北省人民政府残工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江传曾等领导出席会议开幕活动。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香港教育大学等全国各地的知名大学专家教授的代表,以及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以及马来西亚师范大学的国际知名学者。另外,来自湖北省各地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开展随班就读工作的普通学校负责人、骨干教师100余人参加了线下的会议,会议同时进行了线上直播。会议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主持。

 

 

 

领导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洲在开幕活动讲话中强调,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首批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随着我国残疾事业的发展,融合教育向高等教育阶段的延伸,为广大残疾学生提供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是学校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任友洲副校长指出,华中师大将努力把融合教育学院建设成为扎根湖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有重大影响力的融合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融合教育研究与创新实验基地、残疾人评估与干预中心、融合教育社会支持与资源中心,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华师智慧、形成湖北经验、探索中国道路。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教育就业部教育处处长韩咏梅表示,“十四五”期间正值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时期,也是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中残联将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在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以提升融合教育发展质量为己任,做好服务工作,让更多的残疾人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受益者,共享者,也成为建设者、贡献者。

韩咏梅处长指出,全面推进融合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我国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要完善融合教育发展机制,需要不断加强融合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提升融合教育质量与评价管理,重视融合教育师资的培养。

 

湖北省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袁雪梅表示,华中师范大学是百年老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省残联和华中师范大学的战略合作借助华中师范大学的人才与学科优势,以及教师教育的特色品牌,依托省残联的组织力量,强强联合,推动湖北省乃至中部残疾人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袁雪梅副理事长指出,湖北残联成立30年以来,在中残联、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地方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省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建立了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残疾人康复服务逐步拓展,残疾人就业形式不断扩大,残疾人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残疾人权益保障不断完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断改善。省残联将在融合教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继续与华中师范大学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推动湖北省残疾人融合教育事业高水平、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陶慧芬提出,融合教育作为全新的特殊教育理念,是保障残疾人教育权利的重要形式与路径。随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的普遍共识和共同行动。

陶慧芬主任表示,华中师范大学是国家重点高校,是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特色意识,脚踏实地、各方联动、协同创新、系统推进,把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基地和中心,成为中国“特殊教育人才培养基地、融合教育研究与创新实验基地、特殊教育学生矫治与评估中心、特殊教育社会支持与资源中心”,为我国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发展贡献华师智慧、创造湖北经验。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教授(线上)提出,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衡化,这就要求每一个公民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包括障碍儿童。特殊教育的目的与普通教育是一样的,就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但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要根据障碍儿童的特殊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促进他们的发展,而特殊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障碍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这需要两个重要条件,一是障碍儿童要有自信,有能力回归社会。二是社会上的普通人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这两个方面都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顾明远教授还呼吁大家关注自闭症儿童,促进他们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

  

会议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顾定倩教授主持。

 

 

 

主题报告


报告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朴永馨教授:有关融合教育的几点思考(线上)

朴永馨教授从融合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提出了思考。他指出,融合教育并没有取消特殊教育。融合教育是将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让特殊的学生能进入到普通学校参与融合,如果过度强调特殊性就形成了特殊教育。把有残疾的孩子放到普通学校进行融合教育,其实是特殊教育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如何在融合教育中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更好地学习,需要考虑到所有孩子的特殊性和共通性,这对特殊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朴永馨教授还指出,融合教育不是教育安置的唯一形式,需要根据孩子的障碍类型、程度等去考虑融合的程度、融合的方面和融合的时间以及孩子的个别化特点去进行考虑和斟酌。

  

报告2:美国堪萨斯大学特殊教育系系主任、教授Michael Wehmeyer(线上):《自我决策、融合教育实践以及基于优势视角的残障学生教育》

Michael教授提出,融合教育中优势取向的社会生态模式通过强化个体优势、调整社会环境、提供有效支持来帮助残障人士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基于不同残障类型或残障程度的项目为来残障人士提供个别化的服务。他还指出,很多学生虽在融合教育环境中,但却没与真正地融合到环境里,缺少相应的支持等问题仍然存在。在现今个别化教育和优势取向模式下,我们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发,强调学校的支持,学校整体的融合氛围和环境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融合教育教师需要培养每位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实践优势取向的社会生态模型。

  

报告3: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邓猛:《高等师范院校融合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 

邓猛教授提出,发展融合教育需要培养能够胜任在普通教育工作环境的融合教育专业人员。但目前特殊教育专业人员职业体系分化不够,现有的师资培训体系尚未系统地包括特殊教育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党和国家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支持,发展融合教育专业刻不容缓,要不断改变特殊教育师范教育尚处于弱小的地位现状,融合教育专业接触不牢和融合教育课程建设不足等问题。

邓猛教授指出,要培养融合教育的普及型人才,让普通教师具备特殊教育技能,培养融合教育的专业化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骨干人才,培养实施融合教育的专门人才,培养具备基本特殊教育技能的融合教育普及型人才。他提出,在培养目标方面,要培养专业的、创新型融合教育人才,从教育教学、沟通合作、咨询指导、监测评估等方面构建能力结构;在课程建设方面,从融合教育专业课程和普通学校的学科课程等方面构建课程模块;在课程形式上,开展新课程、短期课程、前沿课程、实践课程等多样化课程。

  

报告4: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系主任、教授雷江华:《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实践的探索》 

雷江华教授表示,华中师范大学的融合教育经历了“特教特办、特中有融、建院开业”的实践历程,如今已形成了分别以学前融合、小学融合、中学融合、高等融合、社区融合的融合教育实践体系。他还指出,华中师范大学从智慧教育、智慧教师、智能平台等方面贡献着华师智慧、形成了以区域发展经验、学院建设经验、融合教育模式为主的湖北经验,正在不断探索本土化的实践之路、高质量的发展之路、智能平台建设之路和合作共赢创新之路。最后,雷江华教授希望华师融合教育能够扎根于湖北的荆楚文化、区域发展和教育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面向全国的融合教育基地,构建走向世界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买孜亚·赛米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听力障碍人士的成长经历。她认为,融合的核心是对一个集体的归属感,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接纳。她表示,从小随班就读的经历对培养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找到正确人生定位有极大的帮助。最后,她提倡应在友爱互助的班集体中实现融合教育,利用家校协作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下午的专题研讨会中,两个分论坛同时举行。

分论坛一的主题为“融合教育质量与评价”,由浙江工业大学徐云教授主持。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凌迎兵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系昝飞系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朱宗顺院长、香港教育大学冼权锋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庭照系主任、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Michael Mu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雁系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彭兴蓬副教授、江苏省常熟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孟春芳副主任、湖北省秭归县特殊教育学校乔勇校长和武汉市四美塘小学蒙燕校长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和交流。

分论坛二的主题为“全球视野下融合教育教师的培养”,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邓猛教授主持。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王勉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David Evans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刘全礼教授、英国格拉斯哥大学Margaret Sutherland教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李泽慧教授、泰国朱拉隆功大学Watinee Opartkiattikul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朱楠副教授、马来西亚师范大学Hasrul Hosshan博士、武汉市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王桂梅校长和武汉市何家垅小学万明武副校长分别作了精彩的报告和交流。

 

 

 

图文记者:华教轩

网站编辑:张萌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