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杨雨桐 叶柔妘)2025年2月17日至5月30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2022级本科生叶柔妘、杨雨桐分别在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康复部、培高部开展实习工作,组织参与多元教学、班级管理、校园建设和融合支持等多项活动,收获颇丰。
一、多元教学: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并重
实习过程中,两位实习老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共完成生活语文、职业数学、职业素养等各类授课47节。生活语文课堂上,采用结构化教学方式,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和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职业数学课程上,将数学知识与培高学生的生活情境和职业能力发展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图1 实习老师开展学科教学
职业教育是促进特殊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进而实现就业的重要途径,实习老师依托厦门特校职教特色课程和校本教材《孤独症学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南系列丛书》,系统性开展职业素养授课。面对康复部四年级学生,实习老师教授职业技能如擦、扫等,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促进生活适应;而针对即将进入职场的培高部学生,实习老师以“我是校园保洁员”为线索,开展一系列职业素养课程,涉及“职业认知”“金钱管理”“职场社交”和“自我管理”等主题。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学生未来生活与职业发展需求,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图2 实习老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劳动实践
实习老师还开展个别化教育,针对孤独症学生差异化特点,协作撰写4位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将个训融入日常活动;整理10份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系统追踪学生发展情况;编制《家长课堂互动行为观察记录表》,跟踪1位同学课堂语言互动情况,撰写7份课堂记录和1份总结分析文本,提出优化教学策略、提高互动质量的有效建议。
二、班级管理:品德熏陶与交流关怀并行
班主任工作是强化学生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安全教育的重要抓手。任实习班主任期间,两位实习老师共开展20节主题班会课,从“防溺水”“防范校园欺凌、防范性侵”的安全教育,到传统节日“清明节”“劳动节”的文化传承,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处理特殊事件若干起,面对学生情绪问题,运用运动放松、游戏疏导等方式,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情绪;在家校沟通上,定期开展线上与家长交流,及时反馈学生动态,搭建起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

图3 实习老师开展班会课授课
为助力班级文化建设,实习老师共绘制“世界孤独症日”等4幅黑板报,开展为期2周环境创设活动,设计“爱心超市”等多个功能分区。
常规培养是本次实习班主任工作的核心。两位实习老师以“常态化规则教育+浸润式行为干预”将常规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全过程,围绕课堂常规、家庭常规和职业常规等主题,运用自制“用餐六部曲”视觉提示板、“上课要这么坐”指导视频等多样方法,提高学生规则意识和常规技能。

图4 实习老师的环境创设作品
三、校园建设:主题引领与实践创新共进
实习老师们积极参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主要负责协助组织和配合宣传两大工作。在协助组织上,在安全教育活动如地震演练、防空演练中负责引导员、预警员等工作,在主题文化活动如“厦门市教育系统特殊教育学校排舞比赛”中负责礼仪接待、现场调度等工作。在宣传工作中,实习老师全程参与并记录听障部及培高部军训及研学活动,撰写相关通讯稿2篇,实习简讯2篇。这些工作经历助力两位实习老师成长为不仅会教学、善管理,还能组织、懂沟通的特教教师。
四、 融合支持:资源整合与个性发展协同
在融合巡回指导中,实习老师们深入多所融合学校如厦门市教科院附属幼儿园、厦门市第六中学等;在校企融合活动中,实习老师全程陪伴、协助特殊学生与企业人士沟通交流;在社会融合活动中,参与组织多场学生作品义卖活动展览,增强社会对特殊学生、特殊教育事业的关注。

图5 实习老师参与融合活动
五、反思展望
叶柔妘:“在这段宝贵的实习时光里,我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踏出教育之路的第一步。实习期间,我发现自己在教学节奏把控上还有提升空间,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处理经验不足,有时会影响教学进度。经过与指导老师、任课老师等的深入沟通,我学习到在设计时反复说课打磨、在实施时注重奖励反馈等解决方法。在未来与学生相处中,我会更用心去观察、倾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我希望能与更多同行交流,共同探索特殊教育的新模式,持续为特殊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用爱和专业知识照亮特殊学生的成长之路。”
杨雨桐:“本次实习经历让我成长很多,对特殊教育师范专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与进步。首先,我体会到教学绝非是对书本专业知识的机械照搬,也不能仅凭经验盲目摸索。要不断探索实践,寻求二者的平衡。其次,我通过旁听资深教师的课堂、与她们进行交流,学习到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也深感自己在实践方面的缺乏。除此之外,沟通与协作能力也是我想努力提升的部分。因为特殊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更需要与学生、家长以及其他教师紧密配合。未来,我将会以这段经历为起点,为成长为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而持续努力。
图文记者:杨雨桐 叶柔妘
网站编辑:余可盈
审读人: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