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马永霞:桑榆非晚,为霞满天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2-06-22
  • 阅读次数:
  • 作者:熊振君
  • 编辑:高建瓴


个人简介:马永霞,女,1963年5月出生,辽宁沈阳市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2级博士研究生,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教育学一级博士点学科责任教授组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人文与社科学部委员,2014年入选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任韩国首尔大学兼职研究员,德国斯图加特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全国教育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担任高校教育管理等多个CSSCI杂志评审专家。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获得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讲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获得第六届迪文优秀教师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20余项。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以排名第一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在《教育研究》等杂志及重要会议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部分文章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学报文摘》转摘,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复印,以及被SSCI检索。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合著、主编、副主编、参编、参译)


师道相传,薪火不灭


师道的传承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第一次接触到范先佐教授,是在1997年全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上,范先生作为全国教育经济学会的副理事长,组织会议并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此时的马永霞已是从教十年有余的教师,作为受邀嘉宾来参加会议。范先生温文尔雅的学者气度和卓越精湛的学术能力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后的每一次年会上,马永霞都能领略到范老师谦谦君子的风采,并获得契机参与到范先生的教育经济学教材编撰工作中,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范老师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仰慕的名师和深造的想法,让马永霞毅然选择了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并如愿成为范先佐教授的门生。


2002年,马永霞正式进入华师。在这片爱的土壤上,学术研究的种子扎根发芽,破土生长;同学交往和睦融洽,同门情谊温馨珍贵。入学后范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为马永霞日后的学术成长轨迹指明了方向,也铸造了其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范老师曾说,写文章发表出来,就是一辈子印刻在纸上,一定要严谨。”以初心,致匠心。这份对学术的认真,也成为马永霞在相关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的思想前提;范老师的谆谆教诲,也被马永霞铭刻于心,在指导自己学生时,也常常引用范老师这句话。


“在求学期间,有幸得到当时71岁的高龄郭文安教授面授,先生依然兢兢业业地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是郭教授留给马永霞最深的印象。不敷衍潦草,不马虎将就,用心对待每一个课堂,是对教育职业的敬畏,更是对育人事业的负责。华中师范大学仅仅三年的博士生学习,像灯塔一样照亮了马永霞后续的学术方向,使其成为了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科的带头人。


灯灯相传,如一灯燃千灯。怀揣着同样的师者情怀,马永霞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尽心尽力地为学生服务,多次被评为博士和硕士优秀论文指导教师。在学校举行“我爱我师”的评选活动时,凭借着和蔼可亲的良师益友形象,马永霞一直高票获选“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这不仅体现了马永霞教学工作上的成功,也说明了讲台下的马永霞真正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成为了学生信任、依赖,可以推心置腹的老师。


工作至今,马永霞从事高等学校教师的教龄已达36年,累计培养了80余名硕博研究生,著书立说,并助力新一代青年力量从北理走向更加广阔的平台,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导师。


学无止境,生无所息


学术的钻研和知识的获取是一场永不停息的奔跑,一棒接一棒地交替前行,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向上攀登。

马永霞1986年本科毕业,并留校到当时的教育系任教。在攻读硕士阶段,马永霞兼学生身份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一职,学习和教学两手抓,初步积累了高校的教学经验;2005年从华师毕业后,马永霞前往北京理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其间于2011年受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的资助,赴韩国首尔大学教育学院兼职研究员,并受邀参加了中日韩三国的高等教育评估研讨会等学术活动;2016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育科研所与索索ZINN教授进行合作研究,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来联合培养博士。

从沈阳到武汉,从北京到海外,马永霞的学术历程从来不是一条单向度的直线,而是身份的不断切换、经验的不断累积,领域的不断拓展,集百家之长补一家之阙。丰富的学习和实践经验是马永霞进行理论研究的源头活水,对拓展思维和创新视角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马永霞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高校就业创业与人才培养等方面。高等教育人才是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后备军,如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直接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成效。随着我国教育政策的优化调整,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进入到就业市场,能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不仅关系到毕业生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希望,更涉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投资和成本回报率。基于此,马永霞深入探析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模式、就业能力、薪酬期望、就业区域等相关问题。切入现实困境,结合当下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多重分割的状态、“新工科”“双一流”“供给侧改革”等教育热点,为教育经济发展、就业创业问题、人才流动去向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案。对于化解高等教育需求主体间的冲突与矛盾、解决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问题,以及探索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猛虎的气象窥见于傲人的成就,蔷薇的格局脱胎于质朴的生活。


性格上的刻苦与坚韧,是激流中逆水行舟的船桨,更是学术上精雕细琢的笔刀。严以律己的生活态度,作用到学术上,成为了马永霞衡量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克难攻坚才可冲云破雾;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千锤百炼方能打磨精品。


从质朴中提炼价值,从平凡中发现旨趣。计划表上密密麻麻的任务安排,无缝衔接的学术讨论和课堂授课,在日复一日稳步前行的步调中,马永霞从不倦怠于相似的生活,而是一直成长在追求完美和创新的路上,力求将有限的时间赋予无限的可能,将朴素的生活经营得活色生香。


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萤火烛光,微以致远,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马永霞始终秉持着“做学问首要是做好人”的原则,将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贯彻到教学工作和育人活动中,以身作则陶染着学生的精神品性,用切实的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现实要义。


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在热度化身成功捷径的潮流下,马永霞自始至终坚守在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领域范围内,潜心专攻而不动摇。“钻孔在深不在多”,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是在日居月诸中修养出的一种气度,更是不为名利遮望眼的学者风范。


参考资料:

①北京理工大学官网

②马永霞.多元主体利益冲突的高等教育供求结构失衡[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02):17-20.

③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制约下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1):63-65.

(已经校友审阅)



图文记者:熊振君

网站编辑:高建瓴

审读人:黄玉新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