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邓猛:与特殊教育共发展
  •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 发表日期:2022-10-01
  • 阅读次数:
  • 作者:冉瑷文
  • 编辑:张萌

 

个人简介:邓猛,男,1969年出生,湖北大悟人,华师教育学原理1994级硕士研究生。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融合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武汉市2008年度五四青年标兵。美国“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成员,并任该协会学术期刊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国际特殊教育协会杂志)编辑;SSCI索引期刊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等十余份期刊特约审稿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乔治亚南方大学富布莱特(Fulbright)访问研究学者;纽卡斯尔大学访问学者。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缘结特殊教育

 

1987年,邓猛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录取,同年,北京大学通过全国高考招收了21名残疾大学生,这是残疾学生第一次可以和正常学生一样参加高考并进入大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众对于特殊教育的认识少之又少,刚入学的学生基本没有人知道特殊教育是什么,邓猛也是在入校后才知道,当时的特殊教育通常被理解为残疾人教育。


2014年国务院颁布《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年颁布《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22年又出台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愈发重视,目前,残疾人儿童接受公平优质的教育的权利得到了更多法律保障,融合教育的发展质量也稳步提升。


特殊教育事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无人问津,到现在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其中四十年的风风雨雨,是中国特教事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艰难征程,也是邓猛矢志不渝,持续奋斗,献身特教事业的年华岁月。


桂子山荫庇下的成长


1991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邓猛被分配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工作。初来华师的邓猛人生地不熟,但在时任特殊教育教研室主任鲍碧君教授的热情接待下,他很快融入到了教育系中。“鲍老师在各方面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指导,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时至今日,邓猛依然感怀鲍老师的照顾。


邓猛在华师的工作很快就进入了正轨,工作之余的他依然勤学,在被硕士研究生录取后,他师从王坤庆老师学习教育学,在这期间,教育学院的郭文安老师、孙绵涛老师、廖哲勋老师、杨小微老师、罗亦超老师等也都对他的学业和生活给予了指导和帮助,让他受益终生。


在罗亦超老师的带领下,英语水平优异的邓猛开始参与至亚洲联合基督教董事会与华师的合作项目中,更在硕士毕业后获得亚联董的资助,前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学术访问。回国后,邓猛继续在华师任教,随后赴香港大学读博,历任副教授、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时任华师外事处处长的宋淑蕙老师,社科处的石挺处长非常关注和了解国际特教事业的发展情况,对华师的特教专业和特教专业的年轻人都给予了长期的坚定支持。邓猛坦言,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自己可能没法走得那么远,那么顺利。


2007年邓猛被选为美国乔治亚南方大学富布莱特访问学者,2011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被引进至北京师范大学。


“我把整个青春岁月都献给了桂子山,桂子山也成全了我和我的职业生涯。”在华师近20年的光阴,是邓猛珍贵的财富,桂子山上的宝贵经历为他未来的发展打下了深厚基础,令他留恋不已,感激不尽。


华师人的特教路


回忆起华师特殊教育专业的发展,邓猛感慨万千。华师的特教专业在起步阶段发展很艰难,当时社会对特教的理解接纳程度不高,特教的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但华师依然有许多老师非常支持特教专业发展。比如从事外国教育史研究的杨汉麟老师曾前往国外访问交流,了解其他国家的特殊教育发展情况,回国后承担了部分特教专业的课程,为华师的特教专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邓猛在教育学院工作的那些年里,当时的丁烈云书记与马敏校长对特教专业高度关注,先后促成了华师与丹麦特教学者的合作交流,华师与美国南方乔治亚大学的师生互派交流项目,开展了关于特殊教育的国际会议,国际合作成果丰硕,在国内外的特教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推动了国内特教事业的发展。


一代代华师人埋头耕耘,接续奋斗,为特殊教育专业奉献自我,他们不计回报的精神深深打动了邓猛,也更加坚定了邓猛对特殊教育的那份执着。沐浴着华师的文化氛围和学术风气,邓猛在特教领域努力生根、发芽、成长。从特殊教育到融合教育,不变的只有邓猛为特殊群体谋发展的赤诚之心。



文字记者:冉瑷文

网站编辑:张萌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