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教育历史、思想与变革的全球视野论坛在校举行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07-03
  • 阅读次数:
  • 作者:徐俊男 赵新琪 李先军
  • 编辑:杨彤彤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徐俊男 赵新琪 李先军6月2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承办的教育历史、思想与变革的全球视野论坛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教育历史、思想演变与当代教育变革等热点议题。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友洲出席论坛并讲话,论坛开幕式由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雪玲主持。



任友洲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托马斯·斯坦利·波克维茨(Thomas S. Popkewitz)颁发“华中师范大学名誉教授”聘书,肯定其在教育研究领域的卓越学术贡献。波克维茨在致辞中回顾了自己与中国学术界特别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深厚渊源,称“非常乐意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一员”“这里是我的学术家园”,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活力给予高度评价。


此次论坛包括知名学者对话、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三个环节。


上午的知名学者对话和主题报告,由华中师大教育学院院长雷江华教授主持。在知名学者对话环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波克维茨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郭元祥围绕“知识观的历史演进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转型”主题展开深度学术对话。


波克维茨基于社会认识论视角,系统梳理了西方知识观的历史演进。他首先分析了中世纪宗教秩序下的知识观,指出这一时期知识被理解为“上帝意志的显现”,具有神圣性与绝对性。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知识观发生第一次重大转型,理性成为判断知识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形成了以“客观性”“普遍性”为特征的现代知识范式。他特别强调,这种知识观并非价值中立,而是与民族国家建构、社会规训等权力机制密切相关。针对当前所处的人工智能时代,他提出知识生产正在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型,算法逻辑重构了知识的生成、验证与传播机制,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数据歧视、算法偏见等新的排斥性实践。



郭元祥结合中国教育实践,对波克维茨的观点进行了回应与延伸。他首先肯定了知识观历史研究的价值,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等理念为理解知识本质提供了不同视角。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转型,他以华中师范大学“深度教学”改革为例,详细阐述了三个关键议题:一是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知识的形态结构,使知识从静态客体转变为动态生成的过程;二是算法推荐等技术如何影响学生的知识获取方式,可能造成“信息茧房”等教育风险;三是在此背景下,教师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导航者”,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知识选择与整合能力。他特别强调,在数字化浪潮中,教育更需要坚守“培养完整的人”这一根本使命。



在主题报告环节,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程天君以“教育社会学:三问三答”为题,围绕中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外部困境、学科性质的内在焦虑与研究对象界定等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剖析。他结合个人访学经历与学术成长过程,生动讲述了教育社会学在中国学术语境中的定位争议与方法论挑战,强调教育社会学应在回应社会现实、坚守学术理性与理论建构之间寻求平衡。



华东师范大学王保星教授则以“教育思想在哪里?”为主题,从思想史与教育史的学术方法论出发,深入探讨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逻辑建构与书写实践。他提出,教育思想不仅是历史文本中的知识结晶,更是贯穿不同时代、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人类教育智慧的积淀。他结合自身长期从事“中外教育思想史”课程教学的体会,反思如何通过思想史的书写与教学,实现从“史实”到“思想”、从“过去”到“当下”的有效转化,强调教育思想史研究在新时代教育学科建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分别由华中师范大学李先军教授和胡瑞教授主持。与会学者围绕全球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制度史、教育史学、心理文化视角下的教育研究、传统与现代教育关系等多个议题展开讨论,呈现出多学科、多视角的鲜明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李子江教授系统梳理了美国大学终身教职制度的缘起与改革。他详细介绍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在1915年和1940年声明中确立的终身教职原则,强调该制度最初旨在保护学术自由,其次才是遴选优秀教师。他特别指出,中国高校在引入“非升即走”预聘长聘制时,过于强调淘汰功能而忽视了学术自由的保护机制,建议借鉴美国经验,建立更完善的教师职业发展支持体系。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教育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沈文钦创新性地将地理学视角融入高等教育研究。他提出,传统高等教育研究多关注时间因素而忽视空间因素,但实际上区域差异、城乡差距等空间因素深刻影响着教育机会的分层。他以美国大选中的城乡投票差异为例,说明地理因素可能比阶层因素更能解释教育现象,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视角。



东北师范大学林丹教授以“碎片化思维”为关键词,深入分析了波克维茨社会知识论的思想通道。她指出,“碎片化思维”更准确的译法应为“解构性思维”,强调对教育知识的批判性反思而非简单否定。她认为,波克维茨的社会知识论揭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共生关系,教育研究需要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既要解构现有知识体系,又要探索新的可能性。



华东师范大学张丹教授基于在英国大学的访学研究,系统分析了英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她发现,英国学者普遍采用交叉学科方法,尤其注重社会学理论与批判性研究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策岛”研究范式。她建议,中国比较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可借鉴英国经验,平衡政策咨询与理论创新,同时关注全球南方国家的本土议题。



湖北大学于洋教授以北美高校气候变化联盟为案例,解析了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她详细介绍了该联盟通过“三阶迭代”模式(在地化研究-标准化推广-全球复制),将校园“减排”经验推广到12个气候脆弱区的实践,提出在政府治理缺位时,高校联盟可以填补空白并推动多元共治。



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以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教育交往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缘、学缘、业缘与志缘四重分析框架,通过蔡元培重用浙江籍教师、西南联大三位校长共克时艰等典型案例,揭示了人际关系网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他特别指出,民国大学校长通过“志缘交往”超越个人分歧,体现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



南京邮电大学武翠红副教授对教育史研究中的“传统”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她批判了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简单思维,提出传统是“经由历史言传至今的教育之魂”,具有流动性和创造性转化的可能。她引用彼得·伯克的观点,强调要区分“被发明的传统”与“创新的传统”,在教育史研究中实现传统的现代价值。



南京师范大学王慧敏副教授从文化史视角分析了20世纪美国教育对“白日梦”认知的转变。她指出,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导时期,白日梦被视为注意力缺陷的标志;而到冷战时期,因创造力培养的需要,白日梦又被重新定义为创新思维的源泉。她通过生动的案例(如漫画中的“白日梦探测仪”),说明这种转变反映了教育在秩序维护与创造力培养之间的张力。



南京师范大学黄梦婉老师深入剖析了加洛林王朝《大劝谕书》的教育价值。她通过研究发现,中世纪修道院并非如传统认知那样普遍设立内外学校,这一新发现修正了教育史学界的长期误解。她采用文献分析法,细致比对了43份珍贵手稿,揭示了加洛林时期教育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为理解欧洲教育制度变迁提供了新视角。



安徽师范大学苏明明老师从“代理父母”理论出发,系统梳理了美国高校管理规则与学生个性的博弈变迁。她通过三个标志性判例(正当程序权、校责划分、言论自由),指出20世纪60年代后,法院判决逐渐弱化高校“代理父母”的地位,强调学生作为成年公民的权利。她建议,中国高校在管理改革中应注重权责划分,建立更完善的学生参与机制。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殷雪博士以美国“学前开端计划”为例,解构了“健康”话语在教育中的权力机制。她发现,这个教育项目最初由医学背景人士主导,将健康从生物医学概念扩展为文化规训工具。她引用福柯的理论指出,“健康”话语通过定义“处境不利儿童”的标准,实际上建构了社会差异,这种批判性视角为研究教育政策提供了新思路。



论坛闭幕式由申国昌主持。他高度评价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指出教育研究需兼顾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以回应时代变革的需求。


陈雪玲在总结中强调,论坛为教育学者提供了思想碰撞的平台。未来,学院将推动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研究,并为此提供必要的服务与支持。



图文记者:徐俊男 赵新琪 李先军

网站编辑:杨彤彤

审读人: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