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波克维茨与郭元祥对话:知识观的历史演进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转型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07-03
  • 阅读次数:
  • 作者:李喆 赵新琪 李先军
  • 编辑:杨彤彤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李喆 赵新琪 李先军6月27日至28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办,教育史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承办,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教育历史、思想与变革的全球视野论坛”上,一场主题为“知识观的历史演进与数字化背景下的知识转型”的中外知名学者对话备受瞩目。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终身教授托马斯·斯坦利·波克维茨(Thomas S. Popkewitz)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重大工程特聘教授郭元祥就此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



波克维茨:知识变革是历史性问题,AI重塑“主体性”。波克维茨从历史认识论视角出发,强调知识变革的本质是历史性问题,而非简单的线性演进。知识深刻塑造着人类对自我身份和理想形态的认知。例如,欧洲启蒙运动就将时间观从“神赋普遍性”转向了笛卡尔的数学理性秩序。这种“社会认识论”表明,人类的思维方式受制于特定的历史模式,而19世纪的科学已成为组织社会的工具。针对数字化时代,波克维茨警示道:在数字时代,AI将信息处理标准化(类似福特汽车的装配线),弱化了认知的多样性,并削弱了人类通过多元视角理解复杂世界的能力;AI创造的非人类“主体性”正在挑战自17世纪以来人类对“能动性”(agency)的定义;AI的不可预测性要求教育者思考,这种新主体性如何与人类共存,继而守护“人之为人”的核心价值。



郭元祥:知识的三层结构与教育的“开放性探索”。郭元祥赞同知识的历史性本质,并系统性地提出了知识的三层结构:一是符号世界——学科语言与符号表达;二是逻辑形式——事物内在结构与认知逻辑;三是意义系统——服务于人类发展的价值内核。当前的教育过度符号化,将知识简化为机械训练,继而忽视了其在逻辑与意义层面的价值。在AI时代,应明确反对“知识替代论”。60年前“非学校化运动”的失败证明,知识需通过人与世界的复杂互动内化为理性、情感与价值观,而AI仅能提供信息。教育应回归“开放性探索”,通过“大概念教学”在多元差异中寻求共同价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有效应对信息洪流的能力。



回应提问:知识的建构性与AI的角色。针对知识的建构性与客观性(源自南京师范大学程天君教授的提问),波克维茨以“儿童”概念为例,揭示知识标签的双重性:它既是虚构的道德秩序投射,又通过教育实践成为现实。他批评迈克尔·扬(Michael F. D. Young)的理论尚未充分探讨这种复杂性。郭元祥则认为迈克尔·扬后期转向“社会实践论”具有进步性,强调知识应回归生活实践,而非沦为权力的工具。



针对AI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影响(源自华中师范大学涂艳国教授的提问),波克维茨重申AI是“变革者”而非“替代者”,其创造的非人类主体性要求教育研究者重视认知关系的重构。教育者需明确自己的责任,面对AI已成既定事实的现实(无论接受与否),教师需主动学习AI,以便帮助学生适应AI社会。



本次论坛立足全球视野,探讨教育的历史、思想与变革。知名学者对话环节是论坛的核心亮点之一,为与会者提供了深刻的学术洞见。




图文记者:李喆 赵新琪 李先军

网站编辑:杨彤彤

审读人: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