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五届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顺利召开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11-17
  • 阅读次数:
  • 作者:余江涛
  • 编辑:周苏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余江涛)2025年11月14-16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二十五届年会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届教育史年会以“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史研究”为主题,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斌贤,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刘海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教授周谷平,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曲铁华,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书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张亚群,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武汉大学教授程斯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保星,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教授谢长法,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立德,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学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山西大学教授侯怀银,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河南大学教授杨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米靖等嘉宾出席本次会议。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百余所高校的6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会。



15日上午,年会开幕式在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报告厅举行,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江华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迪明在致辞中,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学校发展的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学校及教育学院的发展历程,指出承办此次教育史年会是学术界对我校教育史学科的高度认可,期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史学科繁荣发展及我校教育学一流学科高质量建设。周洪宇代表学会对与会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他回顾了华中师大教育史学科的百年发展历程,强调本次年会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性,期待学者们传承学脉,推动教育史研究创新发展。张斌贤在致辞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史研究需要突破国别局限,通过文明互鉴和跨文化对话,探索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与本土特色,本次年会旨在推动学界关注全球史观下的教育交流、知识传播与制度变迁,促进学科理论创新与方法论革新。


大会主题报告环节分为上下半场。


上半场由刘立德主持。刘海峰作了题为“全球视野下的科举史研究”的报告,他指出科举制度具有全球影响,曾在东亚多国实行,西方国家借鉴而建立文官制度,科举研究需具备全球视野,加强国际合作;陈洪捷以“德国学术中心地位的终结:学术代际链的视角”为题展开阐述,他从学术代际链角度分析德国丧失学术中心地位的原因,强调默会知识在学术传承中的关键作用及代际断裂的影响;周谷平报告了“东西方视野中的中国近代教育”,她通过晚清时期西方和日本学者对中国教育的评价对比,指出从他者视角认识自我,推动中国教育更自信地走向世界;曲铁华探讨了“中华文化教育传统:作为标识性概念的生成脉络与方法论意义”,她指出中华文化教育传统作为标识性概念,具有复合型特征,为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意义;王保星则围绕“彰显思想魅力:外国教育思想史生成机理、核心逻辑与书写范式论要”进行报告,他认为外国教育思想史生成于社会需求与多元思想交融,需创新书写范式以彰显其当代价值与思想魅力。


下半场由谢长法主持。侯怀银作了“教养概念在中国的引进及其影响”的报告,他通过研究教养概念在华引进历经阶段演变,认为“教养”概念有助于推动教育范式转型与个体人格觉醒,启示在于平衡传统现代、构建协同机制;华中师范大学申国昌教授以“民国时期大学校歌的类型、表征及价值意蕴”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民国大学校歌承载立学宗旨,类型多样且蕴含文化传统与爱国情怀,具多重价值,为当代提供历史镜鉴;杨捷报告了“立创新之潮,建守正之学:构建我国教育史自主学科体系的设想”,他认为构建教育史自主学科体系需守正创新,继承传统智慧并突破西方框架,以中国本位贡献世界方案;张亚群探讨了“学堂与科举的兴替——北洋大学创办的动因、特征与历史启示”,他提到北洋大学创建标志科举向学堂转折,其办学模式具有开创性,为当代高等教育建设提供历史启示;西南大学徐辉教授就“新时代外国教育史教学指导思想的若干思考”展开报告,他认为新时代外国教育史教学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彰显中国特色,助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华中师范大学郑刚教授作了题为“文明互鉴视域下的教育史研究的价值、逻辑与路径”的学术报告,他认为文明互鉴视域有助于推动教育史研究范式革新,借此教育史研究从比较走向对话,重构全球教育史知识网络。


15日下午,论坛分组报告会在田家炳楼、新文科楼九个分会场同时进行,134名专家学者围绕多个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充分展现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施克灿教授以“‘诗教’的现代转向——以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经》为中心”为题作了发言,他阐述了《诗经》教学在民国时期经历现代转型,从经学走向文学,由专经课程变为单篇课文,目标从培养君子转向塑造新民,为传统经典教学提供借鉴;谢长法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展开论述,他认为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需打好知识、史料、理论方法基础,并树立全球视野,理解近代教育在中西冲突融合中的发展脉络;北京师范大学孙邦华教授分享了“域外知识与本土关怀:以留美博士傅葆琛关于中国乡村课程问题的学位论文为中心”的研究,他从傅葆琛留美攻读乡村教育博士入手,指出其论文立足中国乡村实际批判借鉴西方理论,回国后投身乡村教育实践,探索本土化改革路径;黄书光以“本土融创:徐特立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观”为题进行阐述,他认为徐特立从传统教育走向马克思主义教育,推进理论中国化,以唯物辩证法解决教育难题,其群众本位思想成为本土教育学宝贵财富;东北师范大学王凌皓教授则就“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新儒商道德教育的塑形要素、内在机理及路径指向”作了精彩报告,她提到新儒商以儒为神、以商为形,在高质量发展中践行诚信、义利合一等道德规范,通过修身治企兼济社会的内在机理推动现代化建设。


15日晚上,论坛分组报告会在田家炳楼八个分会场同时进行,为全国教育史在读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共80名研究生做报告分享。各分论坛分别在陕西师范大学杨洁教授、 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项建英,宁波大学刘希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刘来兵教授,山西大学孙杰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刘秀峰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任小燕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胡瑞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林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慧梅教授,宁波大学刘训华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齐教授,湖北师范大学朱浩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莹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李子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李先军教授的主持下,围绕“动荡时代的教育变革与知识分子角色”“中外教育政策与制度变革的多维考察”“全球教育交流与本土实践的互动”“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现代衔接及价值重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与课程研究”“教育经典阐释与思想比较”“学校教育机构的历史形态与转型分析”“教育史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创新”八个主题展开深入讨论,现场交流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16日上午,闭幕式在科学会堂进行。黄书光主持分论坛大会交流环节,各代表依次汇报其分论坛研讨情况。程斯辉主持自由发言环节,《教育史研究》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编辑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编辑部、《教育研究与实验》编辑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代表轮流发言,就当代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等议题进行回应,鼓励学者积极运用新理论、新视野、新方法推进教育史研究。张学强主持年会闭幕式,王晨教授作了大会总结。最后,下届教育史年会承办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副院长许建美教授作表态发言。


12月16日下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编辑部共同主办了题为“从在地到全球:中国教育史学知识生产与体系重构”的学术论坛。来自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学者,围绕“从在地到全球”这一核心线索,深入探讨中国教育史学在知识生产路径、研究方法与理论自觉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旨在推动学科体系的重构与深化。活动吸引了众多师生踊跃参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据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成立于1979年12月,是中国教育学会成立最早的分支机构之一,始终以团结同行,搭建平台,推进学术研究,开展学术研讨为宗旨。



图文记者:余江涛

网站编辑:周苏

审稿人: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