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动态 > 正文
学院动态
教育学院第30期学术午餐会顺利举行
  •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发表日期:2018-01-04
  • 阅读次数:
  • 作者:杨莹莹
  • 编辑:教育学院

(通讯员:杨莹莹 编辑:徐仕晔2018年1月4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第30期学术午餐会在田家炳624教室顺利举行。本次学术午餐会由教育学院申国昌院长主持,主讲人为教育学院青年教师伍远岳博士,伍博士以“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异质性探析基于ILSEA的启示”为主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伍博士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的测试排名为开篇,向与会教师与同学展示了国内关于PISA测验中我国学生表现的不同报道。同时伍博士指出我们应当理性看待PISA的结果与设计初衷,究竟PISA的数据在国家之间和国际上是否具有可比性,以及是否需要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异质性,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分析PISA测验所得结果时所应当考虑的问题。继而,伍博士向大家介绍了ILSEA(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International Large-Scale Educational Assessment,简称ILSEA)的历史起源以及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三种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PISA、TIMSS(国际数学和科学评测趋势,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简称TIMSS)和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简称PIRLS)。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设计初衷均是为了判断学生当前是否具备应对未来社会需求所需的能力,而非为各国提供排名用以比较优略;排名仅是一种参考,国际大规模评价最重要的是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教育经验和学校管理经验。

基于对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介绍,伍博士选取目前最为认同的PISA测验为例探讨国际大规模评价的异质性研究问题缺失及其重要性。通过对于中国学生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参加的三次PISA测验结果对比分析,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中国学生的排名在下降且成绩也在降低,然而从异质性角度来看,意味着当前中国教育内部发展是不均衡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教育评价能够做什么呢?伍博士认为,大规模教育评价能够为我们进行质量分析、数据挖掘、教育研究提供帮助,对于教育政策的制定与修改提供支持。同时也应意识到大规模教育评价不是万能的,它无法实现评价对不同主体的发展功能,且评价对象的异质性会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应关注群体评价下的个体差异。基于此,伍博士提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异质性研究,通过对当前中国基础教育评价现状和经验分析,同时参考国际大规模教育评价的经验,认为应当关注不同文化和教育制度对于学业表现和评价的影响,对于评价对象中的特殊群体采用对应的调节性措施。伍博士以香港、澳门、台湾、北上苏广四个地区的PISA测验表现为例指出,对于大规模教育评价异质性研究的必要性。他认为应对异质性是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转向。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应当正视异质性,关注差异的存在,如多元文化、经济差异以及特殊需要的儿童等。

学术交流环节,在座教师与同学针对伍博士提出的异质性研究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各抒己见。与会教师在认同伍博士提出的异质性转向观点同时,也对于相应地后续研究充满了期待。本次教育学院学术午餐会在多种观点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