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以及学生家长们:
下午好!
我是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020届毕业生高瑞阔。作为毕业生代表站在这里,我感到十分的荣幸。我首先要感谢学院所有领导老师对我们的尽心培养,所有同学的携手并进,以及家长们背后默默的付出。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们可能亲手捧着自己的证书,穿着典雅的学士服,在初夏的桂子山用合影锁住这个最美丽的时刻,好在我们还有这一种可能,我们用线上的形式参加毕生难忘的典礼,为我们的四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一路走来,我们经历的“可能”各不相同,这份毕业的心境更是千差万别,我们谁都无法“代表”彼此。不过,借这个机会,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这四年的经历与收获。
初为山民入北门,铁画银钩邓公痕。四年前,我站在北门下,看着小平同志题写的华中师范大学六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八月底的桂香引导我走进校园,为踏过林荫路,穿过高大的梧桐与香樟,看着分岔路口的大石头上写着八个字“求实创新,立德树人”,字上撒着新鲜油亮的绿叶的反光。仿佛那些光被天空与森林筛过,降落在桂子山,不夹杂着一丝尘埃,这就是我和华师“所有的可能”开始的地方。
征途漫漫使命沉,乐观坚决教院人。对于我的专业,我想许多人对教育学院有着善意又浪漫的误会:一种认为我们是精通理论,醉心研究,有些超脱世俗的理想主义者;一种认为我们是博闻强识的全能教师,从辅导亲戚家孩子到站在小学、中学、高校的讲台都不在话下。虽然这些想象和我真实的样子相去甚远,但是抛开溢美之词,其实未必是错的。教育,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他承载着这个社会发展的期待,那些对公平、对希望、对梦想的可能,都沉甸甸地落在我们肩头。
得力于每位老师的付出,得力于每个人自己的努力,我们四年都有着飞速的成长。那么,四年的这样的经历竟让我们成为了什么样的人?这当然不可能一言以蔽之,在座的各位也一定都有自己的答案。而我给出的答案是:除了知识、技能的成长外,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成为了一个热爱教育事业,充满教育情怀的人。我在大三的时候被父母和身边的同学影响,做了出国继续读教育的打算。凭借自己的绩点、经历、荣誉,较为顺利的拿到了包括伦敦大学学院、爱丁堡大学、杜伦大学等5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但当我看到西部计划的宣传招募时,山区孩子们渴望知识地目光打动了我的心,同时那句宣传语:“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深深印入我的脑海。我放弃了这些学校的offer,报名西部计划并顺利通过面试,在未来的一年,或是云南牟定,或是贵州他山山区,或是湖北恩施,或是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未来一年我将扎根中国大地,到迫切需要教育资源的祖国西部去奉献我的青春。也许我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我相信如袁枚的《苔》中所写,“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的事业,无论在旁人看来是否微不足道,都要把自己全部的能量释放出来,虽满含热泪,还坚持奔跑。
回首四哉如小隙,已骑白马出山门。离别就在眼前,我想把我的心情传递给即将离别的诸君。无论未来面对什么,我们是最乐观和最坚决的教育人,美好的可能性潜藏于任何一个有待于我们去遭遇的瞬间,而我们要做的,就只是不忘初心,不断前进,不断遭遇,不断思考,自由而勇敢地奋斗下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最后,请允许我动用一次毕业生代表的特权,代表全体教育学院毕业生,向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向一路支持我们的家人致以最由衷的感谢,最后祝福我们自己,祝福我们对教育最美好的“可能”有朝一日都能在这个世界实现,祝福我们和这个世界都会越来越好。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山高路远,后会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