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的属性有很多探索,我说的不一定很全面,也不一定很准确,但肯定包括下述四个方面的基本属性。
其一,大学是知识的海洋。大学不仅有丰富的藏书,更有知识渊博的教师甚至大师。大学的根本是使自己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积累,而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用今天的话来讲,更多的是使自己在通识领域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发展。大学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专业训练,它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广博汲取各门学科、各个领域以及各个方面的知识的资源。通过大学的这样一个知识的海洋的熏陶,使自己成为具有渊博丰富知识的人。专业要训练,不局限专业更广泛的学习,更广泛的读书。我想是作为一个老师对大家的一点希望,也是大学的基本属性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一座熔炉,经过四年、七年、十年熔炉的历练,你就会与今天完全不一样。 如果你在大学四年或者读研期间没有利用丰富的图书馆,没有利用丰富除草的精神,我觉得你这个大学时光它有点浪费。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认真读书,使自己知识面更宽阔,努力成为一个知识渊博、见识超群的人。
其二,大学是大师的摇篮。很显然,我这个回答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来看,是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将来的发展谈起的。我真诚希望大家心向学问。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人们心目中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仅意味着大学有高楼大厦,也不是因为这所大学是在名城或者大城市或者是什么发达城市,而是因为大学有著名的学者,大师级的学者,学者之于大学就是这所大学的代名词。爱默生之于哈佛大学,罗蒙索洛夫之于莫斯科大学、康德之于柯尼斯堡大学等都是这样。我讲的主要是两层意思:一层是大学包含了众多学科,尤其是大师级的人物,包括咱们华中师范大学,像我们的老校长章开沅先生在人们心目当中就是当代的学术大师。学术大师的成长最先是得益于他在大学所受的教育,正因为在大学奠定了良好的学术基础,才为日后的学术发展积累了知识和智慧乃至学术信念;第二层意思就是,在座的诸位学子要珍惜大学时光,心向学问和学术,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汲取知识,生成智慧,养成人格,锤炼意志,为日后成为大师打下牢固的学术基础。这不仅是我和所有你们的老师的期望,更是你们自己对自身未来发展一种选择。所以你看看大学如果没有大师,这所大学它绝对是与它的声色是不相称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上有着众多的大师,如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华大学校长、教育学院院长韦卓民先生,他是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个中文翻译者,该版本直到今天依然是最规范和权威的版本之一。由于韦卓民先生在学术上的接触贡献,他被美国哈佛大学称之为是学贯中西第一人。来到这样一所具有优良学术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我们没有理由不心向学术,追求卓越。
其三,大学是精神的殿堂。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对精神的追求和守望的话,那么大学就是人类精神的高地。一个人上大学,除了要学好专业,为自己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准备,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使自己在精神这个领域里不断地丰富和充盈。放弃了大学对于人的精神养成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大学是白上了。精神素养所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如道德精神、审美精神、宗教精神、人格精神等。当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校长就职讲演中就明确提出,大学不是养成资格之所,大学是什么?是养成人格之所,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定要在人格精神的修养上达到较高的水准。今天,很多人把大学当成养成资格之所,在这样注重功利的时代,我认为这也无可厚非。通过大学4年学习后,拿着文凭去找到一个工作,完全可以,这是基本追求,没有可说的。我所强调的是,除了这个目的以外,上大学还应该有更多的收获。我拿到文凭,我找到了工作,有了安身之所,也许这是第一位。那么还有第二位的,这就是精神境界。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区别也许就是精神境界的差异。马克思不是讲人要全面发展吗?我国教育目的一个很重要的追求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个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着我们所说的劳动技能,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要不断地社会化,将社会所认同的伦理规范、价值体系和思想意识内化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指导人的行为,这是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三个层面就是一个精神层面,它主要涉及人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包括一个人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以及不断地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一个人在精神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程度发展的人,他绝对不是全面发展。所以追求精神境界的丰富、高尚、充盈与完善,既是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个人发展的基本追求。所以我说,一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一定要在自己的精神境界上有所追求,有所发展,而不局限于甚至拒绝只做一个刚才雷院长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个人谋取利益也许天经地义,但绝对要顾及自我精神的干净与丰富。仅仅为自己的人,在社会上,你是孤立的,在受大学教育所养成的素养上你是不合格的。
其四,大学是自由的天梯。大学的本质是将人引向自由,大学教育的真谛是为人们追求自由搭建好了一步一步的台阶,沿着这个台阶不断地攀越就能达到自由的境界。自由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更是人类共享的基础性价值。从历史上来看,卢梭早就讲过人生来是自由的,可是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今天的社会还有很多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一些限制,我们的物质生产水平还没有达到使人人自由的地步,我们的社会生活还有很多对人的自由的误读与误解。康德将自由看做他全部哲学的拱心石,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最高本质,并在《共产党宣言》中倡导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并且,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标识。对自由的理解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它不是这个意思,那是非常草率的一种。用康德的话来讲自由反过来可以这么理解,是我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这句话就感觉说的特别有道理。 在一般意义上理解,自由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自由劳动,一个人会创造,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难到你,什么工作你都会做,这是自由的基本含义。你在生产过程当中,你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你在教书过程当中,很难啊,我教不了,我没有办法了,你就不太自由。你看这自由的含义比较丰富,最基本的会生产、会劳动,掌握技术,为自己的生存谋求基本条件。第二个层面是在社会关系当中,人与人在自由的这样一个领域里面,我更多的是要求自己。好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就自由了。为什么?康德说道德是立于自己的心中,这是一个绝对命令。道德在决定性的意义上就是服从自己对自己的命令,自由在这个以上就是,当我不想去做时,我总能够不做。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这种自由是以高度重视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第三个层面的自由更多的是指精神追求,无论是在个人修养上还是在学术上,自由都是人的生存的一种境界,尤其是在学术上。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毕生追求两大信念,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可以说是学界楷模。我想,大家都在大学里面接受知识,追求学问,千万要记住大学的根本使命是引导人朝向自由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自由发展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基本含义。追求自由,既是人的基本权利,更是大学教育的根本鹄的。
康德说过,“人只能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很平常,康德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人受过教育以后成为是什么人?康德将世界分为两个世界,一是现象世界,基本等同于物质世界,二理念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如果受过教育的人,仅仅只生活在物质的现象世界,这个人与动物的生存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很多人受教育,住大房子、开豪车、花高工资,用康德的境界来看,你仍然是生活在现象世界,离真正的人的标准还差的远,他与动物存在的是同一个水准。受过教育的人是什么人?是拥有丰富和成熟的精神世界的人,是高于物质世界而处于理念世界、有自己独特理想追求和坚定信念的人。我希望所有同学,一定要求自己更多掌握本领,要求自己更多的与人为善,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正确的对待自我和他人,有思想、有境界、有目标,当然更要有理想。
最后,送给在座的所有同学哈佛校园一句流行语: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韧和毅力。大学生智商几乎没有差距,希望所有同学依靠坚韧,依靠毅力,使自己的发展不断达到更好的自我和更高的发展境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