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邹红军) 为积极响应学校加强基层教研室建设,发挥老中青传帮带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与自我提升,2022年4月25日,我院公共教育学教研室联合教育学教研室和教工一支部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教学观摩活动,张添翼副教授、邹红军副教授等观摩学习了董英副教授主讲的《教育学基础》课程中“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课堂教学。
董英副教授本次授课内容为“我国教育目的在普通中小学的实现”之“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在上节课分析“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本节课重点探讨“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五育”之间的关系。她首先解释了何为“美育”,强调了美育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美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表征、现实困境与未来路向进行了深入阐释。在“劳动技术教育”的分析中,董英副教授特别指出,劳动技术教育既是关于劳动的教育,也是关于技术的教育,但我们往往较多关注前者,而相对忽视后者,后者的核心要义是延续马克思与列宁的思想旨趣,将现代科技融入劳动技术教育中,劳动既是人的劳动,也是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并且,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不能停留于狭隘的劳动技术,而应该将劳动技术作为支点,引导学生炼就认识社会、回应社会、改造社会的“社会实践能力”。
在对“五育”进行分析后,董英副教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五育”之间的关系。她从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处理“五育”关系上存在的问题入手,激发学生思考、参与讨论,进而探讨如何正确理解“五育”的关系。在讨论中,她指出在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由于简单主义、机械主义等的影响,长期存在将“五育”的理论范畴实体化以及厚此薄彼、重此弃彼等问题,如将“五育”理解为五种独立的教育或学科、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时间被智育接管等。
董英副教授认为,正确理解“五育”的关系,至少具有如下认识论意涵:其一,“五育”是一种理论划分,不能将理论范畴实体化;其二,“五育”是立体的层次关系,不是平面的并列关系;其三,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体现“五育”和谐的教育活动,厚此薄彼、重此弃彼的结果是一损俱损,最终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结束后,张添翼副教授、邹红军副教授等青年教师就本次课的内容以及如何上好《教育学基础》这门课程与董老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教师站稳讲台、投身教学的热情。
董英副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教育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曾获教育部教学二等奖、华中师范大学教学奖等多次。她的授课注重基础,以生为本,深入浅出,要言不烦,既具厚重的思考张力,也有深沉的现实关怀,将教育学放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理解、体悟,贴近学生所学、所思与所行,对青年教师对标自身、改进教学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图文记者:邹红军
网站编辑:郑意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