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学术活动
第四期教育史研究生论坛成功举办
  •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发表日期:2012-04-23
  • 阅读次数:
  • 作者:程功群
  • 编辑:王婧文

2012年4月20日下午4点至7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专业第四期教育史研究生论坛在田家炳楼四楼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论坛以“教育活动史研究范式的建构”为主题,由我院教育史专业博士后刘训华和博士生刘大伟、张建东、程永洲、于洋等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论坛由申国昌教授主持,由周洪宇教授作了专家点评,我院教育史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此次论坛。

论坛伊始,申国昌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当前我国关于教育活动史的研究的意义与现状,指出研究教育活动史,既是对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注重视野下移趋势的顺应,又是对教育史研究的丰富和完善。可以说,教育活动史,既是一个研究领域,又是一种研究范式。教育活动史研究,就是要实现由高层向基层、由精英向民众、由中心向边缘、由经典向世俗的转变,更加关注基层的、民间的、日常的、微观的、具体的研究内容,力求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活动历史场景。

博士后刘训华重点介绍了出站报告《困厄中的美丽:大转局中的近代学生生活(1901——1949)》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思路,其汇报主要分为出站报告的价值期待、研究成果的展现、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研究感悟等方面,大大的丰富了大家的研究视野。汇报结束之后,大家就其中的问题以及自身所存疑问进行了深入讨论。

周洪宇教授在点评中讲到:第一,该研究选题好,表达好。认为该选题注重了研究对象的转变,更多的注重了活动中的人以及人的活动,这里的“人”是指大众而非社会精英,过去已有研究主要以学生及学生社团为主,活动史的研究应主要侧重于士人及其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周教授并告诫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要形成带有自己风格的关键词。第二,教育活动史要借鉴文学的手法、文笔,采用叙事史学法。但是叙事史学不能等同于文学,只是利用文学的表达方式来改变过去史学研究的呆板形式。此外,周教授告诫学生多读一些古诗词,学习其提炼、推敲文字的功夫。并向大家推荐了《古文观止》以及史景迁、李泽厚、余英时等人的书籍。第三,在研究中要注意细节描述。周教授结合自己研究陶行知的感悟,向大家解说在细节描述中如何使用“注”,指出“注”的使用不会影响行文的流畅。并且建议在细节描述中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图片,使文章更加生动。第四,他建议,大家要多读书。以读促思,以思促写,以写促读,做到读、思、写的结合。

接着,刘大伟博士向大家作了《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缕析》的汇报。针对刘大伟博士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周教授提出如下意见:第一,选题好。在学术史的研究上,将研究对象转向了研究者及其学派特点研究,符合教育活动史的研究特点。第二,在学术谱系的研究中,要从理论、方法、观点、传承等要素着手,可以利用树状图,以使谱系更加清晰。尤其是代表人物的著作、观点等要多加选择。第三,在谱系中要适当的增加欧美日等国外的研究,国外的研究部分以不同的研究模式来区分。此外,周教授还指出,学术研究要有延续性、传承性,在谱系中要写出传承关系,写出共性与个性,注重中国研究传统的继承,在研究中可以适当反映出学派中的学风情况。

于洋博士向大家作了《教育活动史研究中的大史料观——以< 红楼梦>的教育世界为例》的汇报。其汇报主要是包括已有研究成果及其自己的研究思路等方面。周教授指出,在研究空间上要从主题上突破,以人与人的交往来看当时的教育;学术研究要考虑延伸性,在选题方面眼光要长远,以使研究可以持续的做下去;研究重点应以问题或者领域为中心来构建框架;在研究方法上要多加借鉴萨孟武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达到新理论、新方法、新方式的突破。

最后,周洪宇教授与大家分享读《中庸》里“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一些感悟。周教授指出,这段话主要体现了品德与学问的关系,人的追求与研究的关系以及洞察一切而道中庸。在学术上的体现就是“守正开新”,此三句应成为做学问的追求,简单概括起来就是“致广大”、“尽精微”、“极高明”九字,启示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注重细节、过程以及资料的考定,洞悉规律,守正开新。

此次论坛持续三个小时,气氛异常热烈,大家均受益匪浅。申国昌教授对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以高度评价,并对此次论坛做了简要总结。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