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李亚文 张子怡)2025年5月16日上午,教育学院“学在田楼”系列学术讲座第168期在田家炳教育书院901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立足国情:孤独症教育改革研究的16年探索与实践”,由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院长曹漱芹教授主讲。讲座由融合教育教研室主任彭兴蓬主持,特殊教育系师生代表参加。

曹漱芹重点讲述了孤独症教育改革16年探索历程的五个阶段。她指出,2008至2014年是研究的奠基阶段,研究团队在此阶段确立了孤独症儿童发展的关键能力指标体系,明确了“教什么”的问题,为后续研究筑牢根基;2014至2018年,团队构建了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新范式,提出“适宜融合”理念,有效解决了教育模式碎片化的问题;2016至2019年,团队着重开发课程资源分类,建立了“一般性课程+支持性课程”的新课程结构,缓解了当时课程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2017至2021年,团队推行“全支持课堂”改革实践,实现了理论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切实提升了教育效果;自2018年至今,团队致力于推广融合教育新范式,借助技术赋能教师,帮助教师明确“教什么”“如何教”“在哪教”等关键问题,推动孤独症教育向更精准、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在自由交流环节,博士生欧阳茜就“大龄孤独症儿童的支持体系”提问。曹漱芹指出,未来教育可针对孤独症儿童探索大规模因材施教路径,使特殊教育成为未来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为特殊儿童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支持。随后,孙玉梅、苏慧、朱楠、徐添喜分别分享了我院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教材基地建设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雷江华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浙江师范大学在孤独症教育领域的系统性探索与创新性实践具有借鉴意义,期待未来进一步加强双方学术合作,共同推动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学科发展。

图文记者:李亚文 张子怡
网站编辑:杨彤彤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