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陈祯盈 李欢 熊瑞 韩其昌)2023年3月13日至4月7日,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20级部分本科生分赴各地进行自主实习,熊淳副教授担任指导工作。在近一个月的实习工作中,部分实习生已经登台讲课,开始从学生变成“小老师”了。一个月的实习经历使同学们感受颇丰。本期简报选登的感悟来自三位已经开始登台讲课的同学。经过一个月的学校实践,同学们将在校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产生了全新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实习生活初体验
陈祯盈
在厦门市西柯中心小学实习的这段时间,我心中满满的都是兴奋、期待、幸福和满足。兴奋与期待在于,学了两年半的教育理论,我终于有机会进入一线的学校,探索教育教学的实践问题;幸福与满足在于,随着经验的逐渐富足,我越来越认同“教师”这一职业对于我的意义,我愿意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一、探索如何建设“语文学习任务群”
在进入实习学校后,我得到机会能够参与到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几次课题探讨会和教研活动中,收获颇丰。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教研组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讨论。无论是《教育心理学》《课程论》还是《教学论》,这些专业课程都十分关注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课程内容,建立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点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我便有所耳闻。我自以为在学校学习得还算透彻,但直到我真正走上教育教学一线后,我才深知自己在实践上还两手空空,在课程标准的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上我还有很大的欠缺。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观念要求指导教师走出单篇课文教学的窠臼,从整体和任务出发,重构单元教学内容。例如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将作为“新课导入”的问题情境转变为“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问题情境,通过综合的学习任务解决学生学习的实际问题;应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多转变为“如何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鼓励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教师还应将学习过程中的“引导性问题”转变为更加开放的“持久思考性问题”,激疑促思,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
如何将课标要求与课堂实践相结合?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思考与反思,能让教师更加明晰在课堂上落实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我也应当从听课、备课、上课开始,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活动设计等具体工作入手,不断探索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实践框架。
二、听评课、课堂教学的初感受
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听课是我近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走进的课堂越多,越能感受到不同教师在面对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时迥异的教学风格。我不得不叹服于一线教师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二年级课堂《我是一只小虫子》这节课,教师深刻把握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点,围绕单元主题“童心”,通过想象情景、小组朗诵、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课文内容。
听课、评课是这所学校的老师们持续进行的一项工作。评课不是批评,更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教师们针对课堂问题进行有实质意义的平等讨论,传递大家的真实心声、真正水平。我对老师们民主、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深表感动。每一次课后点评的环节都让我十分惊喜地感受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正是一次次真诚的意见交换和深入讨论,实现了老师们的专业引领与同侪互助,让大家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见解、独立的思考能力,进而获得真正的专业成长。
三、一线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初尝试
以前的我,是以“学生”的身份坐在教室里;现在的我,则能够以“教师”的角色再度走进真实的班级,这种身份的奇妙转变令我振奋。孩子们之间的相处有欢笑也有眼泪,有友好也有冲突,总有一段段小插曲出现在课堂或课间的某些时刻。我逐渐意识到,要与孩子们友好相处、平等交流或许不是难事,但要想管理好一整个班集体,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却实属不易。班主任老师在这方面给予了我许多帮助,老师既给我传授了丰富的班级管理经验,也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的一条道理:“爱学生”不仅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更是一种宝贵的能力。我十分期待接下来的实习生活,盼望着更多即将体验到的精神财富与未知美好!
十年后,重返母校
李欢
我在我的母校村小实习。十年后重返母校,我感触颇深,感慨良多。
再次踏入这所学校,回想起10年前我和我的老师、同学们在校园里的每个角落的点点滴滴,一切都那么清晰。十年前教过我的老师们基本上都还在继续任教,他们对我也都非常热情。我的指导老师曾是我的英语老师,我接管的班级是只有一个班的一年级,我的语文老师也在这个班任教,学校的副校长是我曾经就读时隔壁班的数学老师……一切都那么熟悉。孩子们如花一般的笑靥和他们的每一声“老师好”,我打心底里喜欢。熟悉的环境、热情的老师、童真的学生……我深爱这所学校,我爱这所学校所扎根的土地。
我主要负责的是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但是老师们建议我到不同科目的课堂上多走一走,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因此,前两周我听了包括语数外三门课在内的15堂课。碰巧,我遇上了区英语优质课比赛的决赛,指导教师建议我去观摩学习。
在观摩比赛的时候我学到了很多——原来英语课还能这么上!一堂课竟还能上得这么自然!小学的小组合作竟然这么高产高效!
小学教学的授课过程和课堂纪律管理总是密不可分,尤其是旁听一年级的两堂课时,老师们严慈相济的态度启发了我:一年级顽皮的孩子们都十分听话,教学得以顺利进展。一年级的学生对我这个新来的实习班主任感到特别新鲜,由于我不直接授课,在他们心中我所呈现的大多是一个温柔、和蔼可亲的形象,他们也非常愿意和我玩耍,不管走到哪儿,只要见到我,他们都向我招手,用最纯真质朴的声音大喊:“李老师!”也有孩子想和我一起拍照,我也尽可能地回应。一种感觉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孩子们需要我。
步入村小,我也深感作为教育学人之责任重大。在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一线教师的“观念”恐怕是各项教育改革,尤其是教学改革最需要克服的症结之一。在农村小学中,常常会发现一些特殊儿童,例如智力发育迟缓患儿,或者多动症患儿,这些患儿在我的实习点都有。老师们常常不得不忽视他们,学生也常常排斥他们。我的班级中也有类似的案例。有一次,我发现一名平时备受学生排斥的女学生做对了一道课堂练习。但是有不少同学嘲笑她道:“这个傻子也会吗?”她听完立马低下头,不知所措地玩弄手指。我一脸严肃地告诉他们:“不可以这样说!她做对了!她很聪明的!”这个孩子脸上总算露出了腼腆的笑容。可是,周围孩子们的这种态度却让我陷入了深思。
这次回校,我不仅拾起了当年的回忆,而且还给了我一次冷思考的机会。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熊瑞
清明刚过,我在经开外校也度过了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时光。跟随着极具魅力的班主任卞艳老师,我在五(1)班的课堂上丰富了自己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这些经历也激发了我对教育实践中如何实现“学生中心”课堂的兴趣与思考。
一、以学生为中心
卞老师一直倡导和实行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学生中心课堂”更倾向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只是指导者、点拨者和启发者。当我第一次和她谈起五(1)班的语文课令我印象深刻时,她就笑着告诉我,她就是要“让学生说,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相信学生的能力的同时,坚守教师自己的引导者角色”。
为了学习先进经验,我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即多位同年级的老师根据自己对于理论和课程的理解展现出同一课时的不同教学方法。同样是新手语文教师,谁将学生视为课堂主角、让教学设计绕着学生走,谁的课堂往往就更加出彩与鲜活。“学生中心课堂”不难实现,也不神秘,它只需要我们的思维转变,它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活教育”。
卞老师也经常用这种“学生中心”的思维模式来和我对话。她经常让我先自行表达感受、理解或者困惑,再帮助我梳理思维,鼓励我自己探究,最后在我有所收获时表达赞扬。我很荣幸能够由她指导,亲身、切实地体验这种富有魅力的教学互动。
二、任务型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载体是什么?经过观察,我想,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把握住以语文素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再根据这些目标来设计学生自己独立或者合作可以完成的任务。一堂课能否顺利运转下去,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以恰当合适的任务作为自己掌握课堂、主动学习的抓手。
在上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这节示范课的时候,卞老师就设计了以“通过查找、品析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验课文中毛主席的内心世界”为核心的课堂任务,并以此延伸出多个有序的小任务,“朗读体验—描摹画面—亲手续写”,学生自行探索课文的世界,以体悟毛主席“父亲的责任”和“伟人的担当”。
这一课所属单元的主题就是“责任与担当”,单元导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印证了课程改革后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家国情怀。聆听老师的讲授,我仿佛重返了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堂,被卞老师入情入境的讲授、语文学科中的人文精神以及孩子们天真率直的表现深深打动了。一节好的语文课,可以直抵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三、教学评合一
那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老师应该着重教什么?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学生的掌握?我详细地观察了卞老师给予学生反馈的环节。对于每一课的基础知识,她都要求学生们在课前充分预习,并在上课时专门留出时间让孩子们展示预习情况。卞老师首先会肯定课前预习认真的同学,之后以自己的方式强调预习内容的重点,接着她会用别出心裁的视角、丰富的课外拓展材料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教材的内容。那么如何验收同学们的掌握程度?她强调,课前评、课中评、课后评应该统筹兼顾,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评一致”。其中,课中评是最重要的环节,她会灵活地让学生“自评”“互评”,再相机添加一些引导性的“师评”来帮助学生规范评价。
我的感受是,这种多方位的评价可以带动学生的感受,引导他们反思自身表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在学生主体课堂中的主人翁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倾听、评说、创造、表达的能力。
四、创新性协作任务探索
每次我在批改同学们作业的时候,我都可以清楚地看到44名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会根据自己做学生的经历联想到学生每天写课堂作业时的心情。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一定量的重复,但是重复又不是语文学科的全部;语文素养往往都是在学生自主创造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实际上,我发现与重复的抄写任务、有固定答案的课堂作业任务相比,我们班的学生也更加倾向于创造性任务,更喜欢人与人之间建立“链接”的感受。卞老师为我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她会利用课本每单元末尾的语文园地活动布置让学生自由分组和写小组学习任务单的要求,之后在课上统一评讲任务单的分工、编写等注意事项。卞老师和同学们约定好在1-2周之后专门划出课堂时间用表现性评价的方法验收小组学习的成果,让同学们做小组展示。同时,她也会帮助学生总结任务学习的收获。
这种创新性协作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做到自主延伸,在学生众多的情况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老师的注意力分配给每一位学生,提高班级整体的语文素养,防止掉队。
进入学校,我才发现孩子们都是“春前之草、长江之源”,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他们的能力,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向光明的方向成长。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中,我会尽我所能,不辜负可爱的孩子们,也不辜负这个美丽的春天。
图文记者:陈祯盈、李欢等
网站编辑:王海榕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