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施冠熙 芦洋洋等)2023年5月8日至5月19日,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20级选择自主实习的本科生在不同地区完成了新阶段的实习,熊淳副教授随队指导。目前,多数同学的实习已经或者即将接近尾声,同学们收获满满,在思想上、认识上和实践本领上都有所提升,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本期简报选登三位同学的实习心得体会。
平峦山书
—— 西乡实验中学实习小记
施冠熙
(学校的空拍图,图源:网络)
平栾三月,山翠雾遍;书声九重,声彻梯田。彩云之外,飞鸟高翔苍穹;叠翠之间,师生欢声厅堂。六面群山,望之心旷神怡;两方高楼,思之世态炎凉。登高望岳,忧苦乐之无常;持书执笔,悟躬行之精彩。云开雾散,乐学生之爱戴;风起云涌,享畅言之蔚然。雨倾雷鸣,奏助阵之高歌;雨走天明,叹斗牛之奇迹。草舞虫鸣,唱正阳之旋律;蝶飞花竞,映前路之可期……
在我来到西乡实验中学实习之前,我想成为一名老师的缘由,仅仅是做老师这个工作稳定,并且薪水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也还相对不错。
而当我刚踏进西乡实验中学的大门时,不争气的自己就在孩子们的一声声“老师好”中“迷失自我”——我感觉我有点老师的味道了。一开始,我每天的任务很简单:无尽的作业批改、听我的指导教师讲课、写教案、写课堂记录……这些任务很无聊,但是我却总能在这些任务中get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例如改作业:虽然这是一项重复度很高而且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工作,但我在改作业的每一天,我都能看出来每一位同学认真或者敷衍的学习态度,并尝试向指导教师还有自己的孩子们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
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可爱的灵魂,也与许多孩子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也因此,我跟孩子们从因为互相感到陌生而不敢开口说话乃至害怕,到他们成群结队过来找我聊天或者问数学题。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些孩子已经从放弃数学、放弃学业的自暴自弃中开始走出来,尝试正视数学——其实是正视他们自己。
我从不要求孩子们分数考得多高或者多能“卷”,我当老师的目的仅仅是想让孩子们知道:他们要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要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去奋斗——无论结果如何。
另一方面,我发觉自己如此热爱这样一群原本素不相识的孩子们,并且内心暗自决定:在我实习期间,我一定要让这些孩子们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收获与成长。
我开始发自内心喜欢上教师这个行业了。
转眼间,轮到他们的“小施老师”来给孩子们上课了,这节课的名字叫“中心对称”;这是我人生中上的第n节课,但这节课不一样——站在讲台上的人是我。上课的前一天晚上,我紧张地睡不着觉,生怕自己的课让孩子们失望。但当我站在讲台上说出“上课”两字之一刹,那种紧张感顿时烟消云散。
“冷静点,我可是他们的老师啊。”
那节课效果特别好,因为我跟他们平时经常聊天,所以我太懂孩子们喜欢什么了:我在课堂上融入了很多新鲜元素,例如热梗、以及他们爱看的动漫或爱玩的游戏的热梗等等。课上孩子们表现十分积极,不仅是正常的课堂活动参与很积极——他们也从不吝啬他们的笑声。
我讲了很多节课,出乎我意料的是,孩子们对我的课反馈异常好。看来我成功了,我成功地跟孩子们打成一片,也成功地让许多孩子们爱上了数学。
实习期满,我很不舍地回到华师。在回学校之前的那节数学课,我听到同学们对我的不舍,我甚至找了个地方狠狠地哭了一顿。我希望自己能教会孩子们许多东西,可是仔细想来,我才是学到东西最多的那个人——在那些只认识了几个月的孩子眼中,我竟有如此重要,这令我出乎意料。在大学中,我总是日日夜夜陷于迷茫而夙夜忧叹,而在这里短短两个月的时光中,我重拾了理想与信念,孩子们给了我最深刻的治愈。
我会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变得更加强大,我要用我自己的努力照亮我自己做老师的这份梦想,之后,我要去照亮孩子们的无限可能。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成为“教技”小能手
芦洋洋
这段时间在上海宝山实验小学教三年级数学的实习经历让我的“教技”有了很多提升:一是教学技能,还有一个是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在正式授课前,指导教师嘱咐我一定要先好好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我也批改了一些学生的作业,以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看看孩子们理解了多少课堂知识。做了一段时间的“外部工作”之后,我总算“走近”学生了,似乎还不难。
然而,上课的时候我却犯难了。
我的第一堂课是《两位数除多位数①》,结合“分铅笔”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平均分”的过程,总结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算理。此外,把横式与竖式勾连起来的计算过程也有助于唤起孩子思考两位数除多位数的本质算理,激发孩子们的数学思维。在课前,指导教师叮嘱我:将课堂完整预设写下来,具体到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和以往在学校搞的理论层面的教学设计不同,这是即将用于“实战”的教学设计。这时,我才发现教学语言有多难把握,尤其是对这些小学生——不仅需要涵盖知识点,还要用儿童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思考。此外,三年级的孩子处于特殊时期,这个年龄的孩子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但是他们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因此,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内容,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管纪律。所以,我还得确定好学生与教师约定的口诀。一节课上完,我暗自高兴,但是也知道自己这堂课离“合格”还差得远。感谢我的指导教师的包容。课后,老师对我的第一堂课进行了反馈,建议我及时评价学生,注意体态,降低“口头禅”的频率等,这几点让我恍然大悟。
我为何要单独提一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呢?因为宝山区实验小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这里的数字化程度太高了。“10后”的学习环境与我们“00后”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上海市开发多种平台、软件共享海量学习资源,供教师、家长、学生们使用。就以我实习的这所学校为例,教师采用“ClassIn”软件上课,通过运用“答题器”和“小黑板”功能,实时把控学情;学校鼓励教师基于未来宝平台设计个性化作业,以未来宝智能作业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业平台能够实时收集学生作业数据并且及时反馈,实现无障碍的师生沟通;借此机会,学校的“五育并举”素养工程也得以有效落实,学校的“绿色地球村”课程在学生群体和家长群体中取得了良好反响。不过,我也在想,是不是全国每个地方都有这样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开发这些资源呢?
这所学校特别注重育人,常常为学生提供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在淞沪抗战纪念馆举行的二年级入队仪式,校园内的优秀红领巾讲解员在展馆中声情并茂地讲述着那段血染的历史。听着孩子们稚嫩的声音,沉浸在纪念馆沉重的氛围中,我自己也不禁潸然泪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在这里也得到广泛重视,心理健康课程每周定期开展,同时这所学校还有异校联动“同侪互动心理课堂”的活动。我们教书的目的是育人,可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的德育活动都流于形式,奉行“智育至上”,像这所学校一样“真刀真枪”干德育的学校在某些地区少之又少,着实令人遗憾。孩子们不仅要学知识,还要学做一个中国人,学做一名社会主义公民,当然最为先决的条件是健健康康地、开心地生活着。
(二年级孩子们参观淞沪抗战纪念馆)
(宝山区异校联动心理健康课程)
附中青年不一“young”
蒋晏宁
时隔三年,以实习老师的身份再度回到高中是怎样的体验?作为一个走过高三、经历过百天冲刺的“过来人”,在这短短九十天的实习经历中,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这所学校和学校里的孩子们给我留下了不一“young”的体验和成长。
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
我所实习的地点为江西师大附中的青山湖校区,它也是竞赛金牌的摇篮和诸多海外名校offer的“收割机”。在踏入学校正式接手班级工作之前,我曾无数次预设了附中“严谨肃穆”的校园环境,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进入学校,教学楼的走廊中有学生们亲手设计绘画的板报,宣传栏上张贴着同学们自发组织的各类社团及论坛布告。学校还支持有想法、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场地和设备,组织校园文化节和公益义卖募捐。就在不久之前,为了减轻高三年级冲刺高考的压力,校办及高三年级组全体老师还特地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趣味减压运动会”。无论是物质环境方面还是精神氛围方面,附中的校园环境体现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兴趣为引,以学生成就为荣”的人文情怀。
(趣味运动会之“公鸡下蛋”)
(校园开放日指引板上的卡通画作)
透明可视的办学质量管理
第一天来到高三年级报到的时候,我就被走廊上陈列在每个教室门口的智能电子屏吸引住了。这是一款沟通家校、班级互通的小巧思,通过这块电子屏,学生可以了解大型校际联考中不同科目不同分数段的人数分布占比,也可以在突发紧急事件时和紧急联系人取得联系,部分涉及个人隐私的功能需要通过系统人脸识别解锁方可实现。故而,这项设计也在公开透明的同时实现了个性化、人性化。
除此以外,几天前高三六班的“30天考前冲刺家长会”也让我耳目一新。印象中,我高中时期的家长会,家长们只能正襟危坐在孩子的座位上,以听取汇报的形式开完整场会议。但是师大附中的家长会形式却让我眼前一亮,与其说这是一场家长会,倒不如说这是一场展览会和交流会。家长们的座位不固定,也没有限制家长发言和提问的次数。我甚至看到前后座四位同学的家长在老师的建议下,会后自发组成了打卡小组,记录并及时沟通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情况。而这些创意和构想,都会被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手册上,一些创意且操作性强的设计还会被用作年级间学习研讨的案例,应用并普及到其他校区。
【考前三十天高三(六)班的家长会】
漫步在师大附中的芳香小径上,踱步在书声琅琅的走廊中,我被这股不一“young”的氛围深深感染着。实习的日子转瞬即逝,我也即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告别这所学校。但我教育的思考并不会随着这段实习的结束而停止。未来,我也希望尽一份华师人的绵薄之力,把我的汗水贡献给更多有需要的孩子。
图文记者:施冠熙 芦洋洋 蒋晏宁 韩其昌
网站编辑:陈柯帆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