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程靖姗 刘琰 万欣琴 邓妙)红色教育筑童心,志愿下乡青春行。为响应党的号召,传承红色基因,为留守流动儿童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教育事业,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彩虹行动”暑期社会实践队襄阳队(以下简称“襄阳队”)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张家集镇何岗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来自何岗村的留守流动儿童上爱国主题教育课程,致力于做好乡村儿童的政治启蒙与价值观塑造工作。
“来参与活动的孩子们年纪跨度大,最小的4岁,最大的14岁,如何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投入进爱国主题教育课的课堂成为了一大难题。”襄阳队的教务负责人邓妙说。在初步熟悉何岗村少年儿童情况后,邓妙带领全体队员进行了课程的优化调整,将爱国教育转化拆分为“在知识学习中了解、在人文欣赏中漫游、在实际活动中体认”三大步骤,保障课堂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了爱国教育主题系列精品课程。
在知识学习中了解中国故事
志愿者赵蒙蒙在“国旗在我心中”课程中给孩子们介绍有关国旗、国歌、国徽、党史的知识,进行有趣激烈的知识竞赛。孩子们认真聆听国旗、国徽的故事,并进行了“我爱国旗”主题绘画活动,让五星红旗在童心中飘扬。
在人文欣赏中“漫游”文化宝库
志愿者刘琰在“我爱我的国家”教育剧课程中,带孩子们穿越古今,从中国的每一个朝代中各选取了一个或多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用说书讲故事的形式,连点成线,带领孩子们纵向漫游历史时光,让孩子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体会到中国智慧、中国文化、中国精神。
从盘古开天到仓颉造字,从荆轲刺秦到桃园结义,志愿者刘琰好像对选取素材有一套独特的标准。“相比起让孩子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我更倾向于让孩子们知道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志愿者刘琰表示,“在春秋战国,商鞅变法对历史的影响也许比荆轲刺秦更大,但是我仍然选择讲述荆轲刺秦,因为我更希望孩子能从中领略独属于中国的‘侠’精神。”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课程尾声,志愿者刘琰带着孩子们大声朗读。志愿者刘琰认为,留守流动儿童情况特殊,教育条件比不上城里的孩子。他想通过这句话来向孩子们传递一种信念——没有人生下来就是高贵的,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志愿者万欣琴在“人文中国:一起去环游”课程中为孩子们介绍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通过微视频云游览的手段,带领孩子们漫游于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课堂伊始,万欣琴向孩子们介绍他们的家乡襄阳,“原来我们家乡有这么多美丽的地方我还没去过!”孩子们看着屏幕上的图片感叹。孩子们从衣食住行四个维度了解祖国各地,了解了祖国各地的美景美食、风俗习惯,体会中国的地大物博,增强文化自信。
在实际活动中体认爱国情感
志愿者邓妙在主持才艺课程中选择了《半生雪(爱国学生版)》进行音乐教学。志愿者邓妙了解到何岗村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音乐课,且日常生活中极少听歌,更不用说放声高歌,也发现了孩子们的害羞胆怯。邓妙没有责备孩子们,而是鼓励孩子们小声跟唱,并通过加大自己的音量来打开孩子们的心扉,孩子们最终在“do、re、mi”中想象自己就是小小歌唱家,在《两只老虎》及《送别》唱谱中初步体会了音乐专业知识。几节课下来,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学做手势动作并动情地放声歌唱:“我中华少年勇敢不后退,有智慧,有担当展腾飞”。在歌曲旋律和歌曲MV的感染下,孩子们深受触动、全情投入,打开心扉,在歌声和乐声中感受音乐之美,唱响红色基因,体认爱国情怀。
在接下来的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襄阳队将始终立足于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场域,继续丰富课程,创新教学方式,为乡村教育振兴而努力奋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现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展现新青年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专业素养。从“课堂学习”的“有字之处”着眼,从“社会实践”的“无字之书”着手,为何岗村的留守流动儿童上好爱国主题教育课程,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
图文记者:程靖姗 刘琰 万欣琴 邓妙
网站编辑:崔馨语
审读人: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