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星星相连·爱心互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携手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世界孤独症日主题融合活动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04-03
  • 阅读次数:
  • 作者:王思琪 林静怡 王亚 魏银莉
  • 编辑:杨彤彤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王思琪 林静怡 王亚 魏银莉)2025年4月2日,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如期而至。为增进社会对孤独症群体的理解与接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融合教育2303班同学走进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星星相连·爱心互换”主题融合活动。通过手工制作、作品展览与爱心互换等形式,学生们携手合作,共同描绘了一幅“包容与成长”的温暖画卷。


此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融合教育教研室与江夏区特殊教育学校联合主办,江夏特校校长王桂梅以及教育学院彭兴蓬老师、朱楠老师、张鑫老师指导参与活动,为孩子们搭建起交流与成长的桥梁。



手工协作:在创意中传递温度

华师学生与江夏特校的孩子们分成六组,在六个教室中展开手工创作。马赛克花瓶的几何拼接、木桩画的动漫临摹、扭扭棒簪花的灵动缠绕、壮锦团扇的民俗体验、串珠手链的色彩搭配、玻璃杯画的色彩晕染……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普特学生的协作与心意。  


在串珠手链制作教室,华师学生轻声提醒:“小珠子要小心,别放进嘴里哦。”孩子们专注地挑选珠子,搭配出独一无二的手链。九年级教室的玻璃杯画创作中,一名男孩起初的沉默不语,但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他拿起画笔在杯壁上勾勒出绚丽的星空。  



暖心互动:在细节中见证融合

活动中,平凡细节折射出融合教育的深远意义。普教部四年级的小女孩与一名言语障碍的新疆男孩共同完成木桩画后,面对夸赞时腼腆说道:“老师,你夸他吧,这是我们合作的。”另一名华师学生回忆,当阿布(化名)发现同伴衣袖沾上颜料时,虽无法用语言表达,却用指尖轻点示意他注意衣袖。同学们都不仅感慨“原来无声的表达也能如此动人”。


布展环节,孩子们将作品摆放在羽毛球馆的展台上,相互欣赏,为喜欢的小组留下星星贴纸。星星树前同学们纷纷留下自己的“星语心愿”标签,小朋友阿布在星星贴纸上坚定写下自己最喜欢的“足球”,志愿者美佳为他画上一只足球作为温暖的回应。像这样许许多多的瞬间,成为融合教育最生动的注脚。



挑战成长:在包容中播种希望

活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名男孩全程拒绝和志愿者们交流,甚至将颜料涂满衣襟。志愿者选择尊重他的节奏:“或许他需要更多时间适应。”类似挑战让华师学子深刻意识到,融合教育不仅需要热情,更需通过专业解读每个特殊儿童的沟通密码——耐心倾听他们未说出口的情绪语言,敏锐捕捉转瞬即逝的互动契机,在静默中构筑起双向理解的可能空间。



活动尾声:星光汇聚,点亮未来

孩子们与志愿者在操场围成圈玩起“丢手绢”,欢笑声中,年龄与身份的界限悄然消融。华师学子纷纷表示,这次实践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融合教育的价值:“他们或许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美好的感知与创造同样热烈。”



“每一颗星星都有独特的光芒,而融合教育让星光相连。”此次活动不仅提高了孤独症儿童等特殊儿童的参与感,也让普通学生在协作中学会理解与包容。未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将继续深化融合教育实践,为特殊群体搭建更多融入社会的桥梁,让“星星的孩子”在爱与支持中茁壮成长。以手传递温暖,以心呼唤理解,愿每一份善意,都能点亮星空的璀璨!




图文记者:王思琪 林静怡 王亚 魏银莉

网站编辑:杨彤彤

审读人:王璐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