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数智时代培智学校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校举行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09-14
  • 阅读次数:
  • 作者:安静 张俊韬 宫慧娜 邓渝欣
  • 编辑:许欣怡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记者 安静 张俊韬 宫慧娜 邓渝欣)9月1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主办的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工作推进会暨数智时代培智学校课程教材建设研讨会在校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一级巡视员李天顺,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原主任朱志勇,以及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等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鹏程,本科生院院长刘清堂,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元祥,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陈雪玲,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执行主任雷江华,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罗祖兵,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陈靓影及特殊教育系部分师生出席了会议。刘清堂和陈雪玲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专题报告环节。





周鹏程向与会嘉宾表示诚挚的欢迎。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以“教材建设”为主题,共同探讨特殊教育教材建设的路径与策略,推动教材研究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对推动数智时代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普惠发展、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雷江华围绕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提供咨询指导服务、交流传播研究成果、建设教材研究队伍、培养优质专业人才、汇集教材建设数据等六大任务,对特殊教育国家教材基地整体工作安排、当前工作进展及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介绍。



李天顺对教材基地建设给予专项指导。他高度评价基地建设成效,基地以高起点规划、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的标准开展工作,已取得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同时,他就基地未来建设提出明确建议:一是要精准对标国家级教材基地建设定位,提升整体建设站位;二是要聚焦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强化问题导向;三是要时刻把握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属性,全方位打造具有国家水准的特殊教育研究高地。



在专题报告环节,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成人与特殊教育编辑室原主任朱志勇,杭州市杨绫子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俞林亚,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慧,深圳市南山区龙苑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白锋亮,武汉市武昌区培智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霞,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发展中心主任陶冶等依次作专题报告。


朱志勇报告的主题为“关于数字教材建设的点滴体会”。他从数字资源与数字教材在功能效用与定位、研发依据与策略、政策规定与流程、管理规则与发售四方面的异同切入,聚焦培智数字教材的表象结构实践、功能特点实现两个方面详细阐释了数字教材的本质与特征。他指出当前数字教材建设面临缺乏明确管理制度、技术手段不成熟、缺乏成熟样例与专业团队、人工智能技术的局限、资金投入巨大等困境。



俞林亚报告的主题为“共建·共享·共益:数智时代培智学校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的搭建与应用”。她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特殊教育目标的新定位是从“为生产而教”转向“为生活而学”,并分享了杨绫子学校从共建、共享、共益等理念出发建设四层、多维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体系,构建多元协同的共建共享机制的课程实践。



张慧报告的主题为“聚焦素养 链接生活 全面育人——培智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路径”。她从培智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的逻辑起点、概念阐释、实践路径等三个方面分享了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实践探索,并从师资培养、教研走实、课题引领三个维度对培智学校课程校本化实施进行了经验反思。



白锋亮以“国家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行与思——以生活适应项目式课程开发为例”为主题,重点分享了学校围绕中重度智力障碍及孤独症学生的发展需求,从生活、教材、教师与学生四个维度确立项目主题,构建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跨学科项目式课程体系,并通过融合育人理念、学情分析、资源整合、分层目标、情境活动、多元评价及家校协同等系统化环节推动课程实施,总结了学校在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



王霞以“用数字点亮特殊需求:国家课程实施与校本数字资源建设的武昌实践”为主题,围绕“纲”“器”“梦”三大主线,系统介绍了学校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探索。她首先以国家课程为“纲”,通过“五四三二一”教学模式和公共资源平台,实现数字赋能下的课程精准实施;其次以校本资源为“器”,从构建三级评估体系、实施精准差异教学和开发德育智能诊断系统三个方面发挥其支撑作用;最后围绕共享之“梦”,反思了当前在资金投入、教师信息素养、资源版权机制、市场产品品质和服务商稳定性等方面面临的现实挑战。



陶冶以“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为主题,系统阐述了“学前—九年义务教育—职业康复”全周期支持体系的教育架构。学校秉持“人和为本、生态办学、点亮生命”理念,建立“生命多彩”课程体系,以课程标准和多元评估为依据设计核心课程,并通过“六步课程实施流程”“五维保障机制”“评-调循环课堂”及“以评促研”校本研修机制,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与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在专家点评环节,邓猛对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已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基地未来发展提出明确建议:一是持续推进课程与教材建设,深入探索特殊教育教材工作的有效路径;二是充分发挥国家基地的引领作用,凝聚全国力量共同推动特殊教育教材建设迈向新台阶。针对数字化为特殊教育教材改革带来的挑战,他强调,特殊教育教材建设需注重“两个包容性”——既要推动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深度融合,也要实现国家、地方、校本教材的协同整合;需以多元智能理论和脑神经科学为支撑,精准对接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需依托差异化与精准教学理念,通过创新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此外,他特别指出,特殊教育领域应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借助AI赋能推动特殊教育向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郭元祥指出,教材问题是教育领域的重大议题。他从教材阐释立场切入,系统阐述了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语言学及心理学多维度阐释对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多元理论视角。知识编码(符码)是教材的“底座”问题,核心涉及三方面内容:知识编码与课程的关联、符号编码的语言呈现形式,以及图式系统的构建路径。最后,他强调教材建设与管理政策研究须重点关注国家知识管理、教材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知识编码的规范统一,以及教材的使用与管理机制完善等四大核心议题。



雷江华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后续将联合全国学者构建协同合作机制,从“研讨成果”转化为“实践实效”,切实发挥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基地的枢纽作用。


本次研讨会对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工作和数智时代培智学校教材建设进行了充分研讨,进一步明晰了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特殊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建设方向,旨在打造特殊教育教材研究和政策咨询高地,落实国家特殊教育教材建设事权。



图文记者:安静 张俊韬 宫慧娜 邓渝欣

网站编辑:许欣怡

审读人:雷江华 田友谊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