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兴讯(通讯员 徐伟琴)2025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的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2025年常务理事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公平新挑战”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全国20余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学科理论与师生发展等关键议题,分享研究进展,交流学术观点。会议开幕式及上半场由专委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薛彦华教授主持,下半场由专委会副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李德显教授主持。

(与会专家合影)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雷江华教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雷江华简要介绍教育学院的历史沿革与学科发展,指出教育社会学是我院的重要学术方向,以董泽芳教授为代表,包括欧阳光华教授、周小李教授等学者在该领域持续深耕,出版《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系列丛书。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凝聚学术共识,推动教育社会学在人工智能时代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拓展。

(雷江华院长致辞)
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王晓阳教授致开幕辞,并作题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工作的变与不变》的主题报告。王晓阳对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承办此次常务理事会表示感谢,并对来自全国各大学的常务理事表示欢迎。在报告中,王晓阳指出人工智能正深刻重塑教育生态,但教师通过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使命始终不变。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应主动重构专业能力结构,强化信息甄别与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人机协同与智能素养。

(王晓阳理事长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黄涛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专题报告。他指出,人工智能正以理念重塑、逻辑重建与场景重构为路径,推动教育系统发生深层次变革。人工智能不仅改变教育的技术形态,更在重塑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逻辑。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将是“人机协同”,这要求教育者更新教育理念、重构教学逻辑,并在制度与场景层面实现深度适配与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 黄涛教授)
在专题报告环节,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青海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从概念理论、教师教学与学习者发展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专委会副理事长、曲阜师范大学徐瑞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教育的几个相关概念辨析》的专题报告,系统梳理AI教育的核心概念体系;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沈文钦副教授在《公平、组织与科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的三大传统》中回顾学科研究谱系,强调教育社会学在新技术背景下的理论自觉与方法革新;专委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刘超教授在《时代裂变与教育重塑:以学校、学科和学人为中心的长时段考察》中指出,大学正面临功能异化与加速化挑战,呼吁教育回归育人本质,重塑专业精神与公共关怀。

(左:曲阜师范大学徐瑞教授;中:北京大学沈文钦副教授;右:浙江大学刘超教授)
在教师教学层面,专委会副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李德显教授以《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教学敏感性的消解与重构》为题,分析AI技术对教师专业感知与教学判断的影响,提出确立“AI为器、师为本”的教育原则,以维护教育的人本价值与职业尊严;专委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教授在《内地和澳门合编教材的实践探索和成效研究》中,总结教材共编的经验与成效,指出其在选文适配与内容更新方面的改进方向;专委会副理事长、青海大学张磊教授作题为《孔雀为何不往东南飞?——生命历程视域下青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扎根动因的考察》的报告,从生命历程视角揭示青年教师扎根与发展的复杂动力。

(左:辽宁师范大学李德显教授;中:华南师范大学马早明教授;右:青海大学张磊教授)
在学生发展层面,专委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罗燕副教授在《AI时代我国大学生的隐性辍学研究》中指出,人工智能可能成为“代身性劳动”工具,潜在削弱学习主体性,呼吁重视学习过程的真实参与与意义生成;专委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王曦影教授在《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行动研究》中展示了AI赋能社会情感学习智慧课程体系;专委会副理事长、河北师范大学薛彦华教授则以《农村大学生抗逆力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为主题,探讨结构性困境下农村大学生抗逆力的形成机制与支持系统建构。

(左:清华大学罗燕副教授;中:北京师范大学王曦影教授;右:河北师范大学薛彦华教授)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育社会学视野下的教育公平、城乡差距与社会分层问题,就研究视角、逻辑框架与实证方法展开深入研讨。北京大学沈文钦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谷琳老师等进行了交流发言。同时,会议还就增补常务理事、明年年会主题、建设公众号等工作议题进行讨论。随后,与会专家学者共同参观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史馆,感受百年教院的学术底蕴与文化传承。

(自由交流与参观院史馆)
闭幕式上,专委会副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欧阳光华教授作会议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汇聚了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前沿智慧,议题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关切,既回应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公平的新挑战,也展示教育社会学在数智转型背景下的创新能力。华中师范大学将携手全国同行,推动教育社会学研究在数智转型背景下深化问题研究、促进学术协作,为建设更加公平与包容的教育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 欧阳光华教授)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落幕。本次会议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社会学的新议题与新挑战,呈现多样的研究取向与对话视角。与会学者在深入交流中不断追问教育的社会意义、技术的边界与人的中心地位,体现教育社会学在智能时代保持学术敏感与现实关怀的努力与担当。
图文记者:徐伟琴
网站编辑:邓黔玉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