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科研动态
教育学院教师参加第六届儿童哲学高峰论坛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1-12-30
  • 阅读次数:
  • 作者:邹红军
  • 编辑:詹培鑫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邹红军)12月26日,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承办的“第六届儿童哲学高峰论坛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线上召开。会议主题为“关心认识自己与儿童的美好生活”。来自全国10余所高校、中小学的2600余位师生代表线上参会。


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秦玉友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领导,以及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我院邹红军副教授在“青年学者主题发言”作了题为《重新认识儿童:论“数字土著”的思维特征》的会议报告,报告认为,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关于未来社会及其教育变革的议程设置与讨论,但作为这场变革的“中心”——儿童——却多少被遗忘在主流话语之外,仅有的少量研究也因停留于碎片化、形象式描述未能给出关于“数字土著”充分有效的认识。数字技术再造的生活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深重”的存在论背景,基于“数字化生存”这一基本存在规定性,通过一项整体性的理论勾连,可以发现“数字土著”具有愈加赛博格化、强化去中心化、勇为时代先锋与加速文化反授的四重存在性特征。儿童是历史的儿童,未来是儿童的历史。一种足够有效的关于未来社会与教育变革的技术性想象及其行动必须充分理解这个时代及其时代中的儿童,也即一种可能的思想路径是,首先要领会数字时代,其次需理解数字土著,最后是强调理论贡献。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数字技术本身的“药理学”效应,尤其需要关注那些依然处于“数字贫穷”境况中的儿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刘学良老师对此做了点评与回应。



图文记者:邹红军

网站编辑:詹培鑫

审读人:张扬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