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科发展 > 学科动态 > 正文
学科动态
新时代 新课标 新教学——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深化研讨会顺利召开
  • 来源: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发表日期:2022-05-10
  • 阅读次数:
  • 作者:刘艳
  • 编辑:张萌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刘艳)教育部于2022年4月21日颁布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为了推进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5月7日,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主办,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等联合组织的“新时代 新课标 新教学——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深化研讨会”顺利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授致开幕式辞,教育学院院长雷万鹏教授主持开幕式,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全体教师参与此次会议。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中小学、实习基地学校、教育科研基地学校,来自湖北、江苏、山东、河南、海南、新疆等24个省市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研究机构代表,以及本校有关专业研究生约1万人线上线下参加研讨会。本次会议是在教育部4月21日正式颁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背景下召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专家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框架专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明远教育书院院长郭华教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郭元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陈佑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崔鸿教授,武汉市洪山第三小学副校长董艳特级教师,以及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毛齐明副教授等分别做大会学术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夏立新教授向参与此次活动的学者专家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云参与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一线教师和学生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夏校长指出,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改革方向。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精神,深化义务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构建双减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结构或学习的形态,是本次研讨会的指导精神。

罗祖兵教授主持了第一单元学术报告。崔允漷教授以《新方案·新课标——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解读》为主题做学术报告。崔教授主要从课程修订的重要性、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以及课程标准的亮点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崔教授从教育方针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完整勾画出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蓝图。随后,崔教授对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基本原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编制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等方面做了非常具体且细致的阐述。最后,崔教授重点聚焦了课标中的四大亮点,表现为两个突破和两个推进。亮点一在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指向通过课程学习之后而逐步养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亮点二在于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亮点三指向课程内容结构化,通过两条路径三种策略实现学习经验的结构化;亮点四在于作为学习方式变革的学科实践,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行动,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

郭华教授做《新课标引导教学新变革》的主题讲座。郭教授指出,课标修订工作就是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将课程标准的各个要素串联起来,来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让核心素养成为学校里真实发生的教学实践。郭教授从课程结构化、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建议三方面展开论述;郭教授认为,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不是内容结构,而是通过结构化的课程让课程内容文化变成学生活动的要素,这也是落实“双减”背景需要的重要举措,结构化要求教材和教学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在此基础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此外,郭教授绘制了课程编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将学生行为表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活动方式之间的关系立体化、动态化。郭教授以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讲述了一种积极稳妥的课程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向真实的情境、开放的结果,是在学科纵深和视野拓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真实实践和创造性实践。

随后,郭元祥教授做《新课程背景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形态转型》的主题讲座。郭元祥教授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一是对新修订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几点认识,二则聚焦接下来如何践行课程标准的实践问题。郭教授认为,理解新方案和新课标背后所隐含的课程观和教学活动观至关重要,课程在本质上是学生的发展蓝图,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与方式,新修订的课程观真正让学生进入课程。此外,郭教授指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是解决当前教育综合改革攻坚遇到的难题的关键,应践行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遵循身心和谐、个性发展的教育规律,把握知行合一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其次,郭教授聚焦核心素养与学习形态的转型问题展开阐述,要在“复杂问题解决学习”中实现素养发展,让“学习”真正成为作为“发展过程”的活动形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历程”,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历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意义感、自我感和效能感,真正使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实践。

姚林群副教授主持了第二个单元的学术报告。陈佑清教授以《新课程方案及标准:全面体现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为主题做分享报告。陈教授从培养目标的素养指向、到课程结构多元课程倾向、再到课程目标素养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在课程实施部分,陈教授重要突出强调强化学科实践和推进综合学习,提出要用学科实践来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直接联系,强调大单元教学、主题化学习、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适应。最后,针对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陈教授提出了需要进一步去探讨的五个问题,分别指向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知识掌握机制与素养学习机制的区别、素养形成与完善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课程结构应做何调整,引导研究者进一步的去思考和实践。

随后,崔鸿教授做《核心素养时代的科学课程新发展》主题报告。崔教授作为一位课标修订的深度参与者,以一个精彩的视频分享了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修订的研究过程,又从四个方面论述了科学类课程标准如何实现素养落地。崔教授阐述了课程核心素养的提炼过程,形成一个以科学观念为核心,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环绕的立体结构;其次,课程标准注重科学实践,强化育人功能,对学科实践和科学实践做了细致的解释和阐述。再者,优化课程结构,精选课程内容。崔教授再一次强调了课程内容结构化的问题,由此突破科学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割裂和碎片化的困境,以综合课程统领学科核心概念、跨学科核心概念以及核心素养。最后则是对学业质量标准和实施指导做了细致的讲解。

伍远岳副教授主持了第三个单元的学术报告。董艳老师的报告主题是《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赋能新课堂》。董老师对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四大变化做了阐述,表现为明确界定课程标准、调整细化学段划分、结构化整合课程内容以及增加学业质量标准。随后,董老师分享了自身及其团队在数学学科育人、数学学科实践等方面的探索,提出数学理解的诠释、数学建构的全体验、数学反思的全维度、以及数学实践的全浸润,构建出从初始理解向理解衍生、理解关联、理解抽象、理解递进和理解迁移的理解进阶维度;在此基础上关注关联、注重综合,实现数学建构的全体验;引导学生反思自身与知识的关系、反思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存在状态,实现数学反思的全维度;注重学生的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倡导基于真实情境、问题、任务、项目或主题学习。

随后,毛齐明副教授做《新课标下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生成》的主题讲座,立足于教师教学素养的提升实现课程改革蓝图的落地与转化。毛教授提出了在适应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思想政治素养、课程创新素养、活动教学素养、学习知识素养、教学合作素养这样五大素养。毛教授从教师学习体系建构、教研机制和形式确立以及可视化的成果运用几个方面提出了教师素养生成的这样一个基本路径,为一线教师践行新课程理念,赋能新课堂指明了明确方向与实践指向。

本次活动的闭幕会由罗祖兵教授主持,罗教授对主讲嘉宾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进行了简要总结,主讲报告人涵盖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的亲历者、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者、还有中小学的实践教育工作者,更加全面而深刻的介绍和阐述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中的理念、原则以及实践要求。最后,罗教授对亲自莅临会场的夏校长和雷院长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崔允漷教授、郭华教授、郭元祥教授等七位报告人所带来的学术盛宴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对线上线下参会的各位专家、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博士生、研究生们的聆听表示感谢。

本次会议的举办,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聚焦新颁布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方向,探索课堂教学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助力。会议的成功举办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深化课标理解、践行课程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图文记者:刘艳

网站编辑:张萌

审读人:雷万鹏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