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喻学林,男,1972年生,湖北大悟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2004级博士生。现为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目前,已经出版专著《德育有限论》,该专著获得2010年教育部社科中心高校社科创新研究成果三等奖。在《教育科学》、《中国教育学刊》、《思想理论教育》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多篇被CSSCI收录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工作2项,主持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4项,主编和参编著作4部。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项。
眼见痛心 决意深究
喻学林本科学习英语专业,毕业后去到一个中职学校工作,曾在学工部门负责学生管理事务,也曾担任班主任。当时校园内欺凌现象频发,身为人师,近距离接触到学生间的暴力和霸凌事件,他为此感到非常震惊和痛心。痛心之余他不禁思考:涉世不深的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么恶劣的校园霸凌行为?他对这种现象产生了深深的疑惑和想要探个究竟的冲动。于是在选择报考什么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时,他决定报考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专业继续深造。硕士研究生入学后,他投身到杜时忠教授门下,学习教育学原理,主攻思想道德教育,追问人之道德品质发展的真谛。
教院求学 人生涅槃
“华中师范大学的学术氛围相当浓厚,教育学院更是如此。”喻学林如是说道。学院经常会举办各种主题的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学术探讨。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旁征博引,同学们也相互砥砺,共同进步。这令他受益匪浅,也燃起了他对做学问的兴趣和热情。在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中,喻学林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
让喻学林印象最深刻的研究生学习经历是身处杜时忠教授学术团队的时光。导师杜时忠教授对学生的教导和关怀至情至真,课上传授专业知识,课后传递生活道理。杜时忠教授的谆谆教导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滋润着其门下每一位博士生、硕士生。喻学林说,自己之所以选择杜时忠教授作为自己的导师,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杜教授为人非常亲切和蔼,人文情怀浓厚。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非常包容,对弟子的学问取向自由宽松。
逢年过节,导师都会为学生们改善伙食,嘘寒问暖,细致关心,整个学术团队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相处和谐融洽。“我们同门间经常会进行学术上的切磋,这种孜孜以求的向学精神至今令我难忘。即使是博士毕业后的多年里,我仍然经常回教育学院参加导师创办的道德教育研究所的学术沙龙,在这样一个团结奋进的学术团队中成长。”
从教育学院看,这种互相切磋与激励的学术传统已经传承多年,激励代代学生不断奋进,在学术的较量中获得共同的进步与成长。上一级的师兄师姐也会积极地发挥“传帮带”精神,帮助师弟师妹在学术研究上行稳致远。这种无关功利的、纯真的学术情怀和人际融洽让喻学林每每说起来都很感激。
他还说,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导师,但导师分工不分家,教育学院的很多老师都曾给予他关怀、鼓励和悉心指导。喻学林深情地说,教育学院求学的光阴使自己受益匪浅,倍感幸福。在教育学院硕博连读的5年时间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做学问的方法成为他如今为学的坚实基础。
学以致用 初心始终
2007年博士毕业后,喻学林就来到武汉纺织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任教,讲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由于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其工作业绩和能力得到学院领导和同事高度认可,后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工作。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喻学林用自己的所学发光发热,深耕学术,不改初心,继续研究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发展问题和大中小学德育问题,取得了一系列优异的科研成绩。有学者说过,做人文科学研究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他表示接下来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去潜心学术,不辜负那些年教院老师们的辛勤教导和培育,不辜负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人生道路漫长,总会遇到许多需要做出抉择的十字路口,而初心会指引正确的方向。”喻学林在做学问中始终坚持求真向善。踏实做学问,研究思想道德教育,是喻学林的初心和使命。无关名,无关利,洗净铅华后捧出的只有那颗赤诚治学的心。
(已经校友本人审阅)
图文记者:冉瑷文
网站编辑:赵依梦
审读人:黄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