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杨秀芹:永远在路上
  •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 发表日期:2022-10-31
  • 阅读次数:
  • 作者:熊振君
  • 编辑:陈柯帆




个人简介:杨秀芹,女,1976年11月出生,山东昌邑人,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1996级本科生,2000级硕士研究生,教育学院2003级博士研究生。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中央民族大学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先后赴Texas Tech University、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等高校访问交流,共出版参编学术著作7部,在《Advances in Difference Equations》《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刊物共发表SSCI、CSSCI、中文核心等收录学术论文7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5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项目7项;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兼任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中心通讯评议专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


从考研到考博——从随大流到明心志


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很大程度上是命中注定的选择。

杨秀芹出生于山东昌邑一个偏远的农村,家庭条件比较拮据。两个弟弟年龄尚小,杨秀芹作为长姐,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担。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并轨扩招”,免费读大学已经成为过去式,1996年,暂未纳入并轨行列的只有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不需要缴纳学费”是她填报高考志愿的唯一考虑,“教育管理”专业当年在山东省只招收一位考生,没有问询班主任的意见,父母更不会给出有价值的建议,她依然毫不犹豫将其作为了第一选择,这选择注定了与华师十年的不解之缘。

本科阶段,杨秀芹成绩优异,然而即便如此,考研这件事,一开始却并不在她的计划之中,她盘算的是尽快就业,反哺家庭。2000年,是她原本计划在华师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杨秀芹寝室里的八个人,除了她自己,大家都在努力备战考研。室友们如火如荼的考研气氛和自己的形影孤单,渐渐动摇了她找工作的想法,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她也加入了考研大军。这一试,命运般地开启了她学术道路的起点。经过层层选拔,她最终突破重围顺利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继续留在了华中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

本科毕业后“误打误撞”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杨秀芹,却在硕士阶段拨云见日,找到了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研究生阶段,在导师范先佐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投入到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与同窗共相研讨,积极参加学术讲座,并结合自身的受教经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视野和思想。明确了发展方向后的她一路硕博连读,最终于2006年以博士研究生的身份从华师毕业。

从考研到考博,杨秀芹经历了从随大流到明心志的思想转变。对学术的态度,虽很难说是“乍见初欢”,但却是“久处仍怦然”。缓缓走进学术,渐渐形成教育观,慢慢成为习惯。在循序渐进的前行中,她与教育研究的隔膜逐渐消融,从知之、好之到乐之,研究已然成为她工作的常态,生活的常规。


从武汉到北京——从舒适圈到挑战区


博士毕业后,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向杨秀芹抛来橄榄枝。综合考虑下,杨秀芹最终选择了华中农业大学,开始了自己的高校教学工作,而这一选择,也开启了杨秀芹长期驻扎高校、持续科研攻关的漫漫学术生涯。

杨秀芹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制度分析和绩效评价两大方面。针对我国教育制度变迁的现实情况,从政府治理视角、国内外教育模式对比、学生个体行为探析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生收费和招生政策、社会分层下家庭资本导致的代际传递,以及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学的新样态。这一研究对于优化和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动态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在武汉二十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使得她在熟悉的环境中逐渐产生了“求稳”的心态。为了突破求稳心态带来的学术倦怠和思维瓶颈,当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的她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抓住北京人才引进政策的机会,放弃武汉的一切只身北上。

这一在家人和朋友看来十分冒险和荒谬的想法,最终被她付诸了实践。2019年5月,杨秀芹正式进入中央民族大学的教育学院,开启了自己全新的工作征程。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同事、全新的要求,无一不是巨大的考验。除却工作上的融入和拓展的焦虑,与孩子、家人的分离,首都北京的房价、物价与武汉相比高出不止一星半点,可想而知她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

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后悔过,“永远不要放弃向上的动力,人只要努力,就会有无限的机遇。抛开小的得失,会有更加广阔的天地。”进入中央民族大学后,她迎来了学术上的又一勃发期。环境的变化激活了思维,也使得杨秀芹得以站在更高的平台审视原有的教育观点,从而促进研究理论的创新和深化。


从静止到运动——从有边界到无止境


有边界是安时处顺的恬然自足,无止境是锐意笃行的精进不休。

杨秀芹的学术和人生是一段逆流而上的航行。当水流顺势而来时,没有因航行的轻松而丧失危机和奋斗意识;当波涛汹涌之时,也没有因奋楫逐浪耽误了沿途风景的观赏而感到遗憾。

从不给自己设限,永远奋斗在路上。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清晰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的畅想,杨秀芹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独立。当有人说“梦想要屈服于现实”时,杨秀芹选择放弃毕业即工作的大好机会,走上漫长而寂寞的学术研究道路;当有人说“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时,杨秀芹放下已经取得的成就,转身走向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学校,默默展开自己人生的又一篇章。这样一份永无止境的追求,是对生活赤诚的热爱、乐观的设想,更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严苛的标准。

每一次华丽转身的背后,都是过硬的本领和厚实的能力在做支撑。杨秀芹借用教育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的概念提到,“人力资本越丰厚,储存越多,竞争力越强”。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深深扎根,久久为功,才能在机会到来之时,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去抓住机遇,实现蜕变。

动静协调有致,坚守初心不变。静止是杨秀芹对学术的态度、对教学的热忱。从在华中农业大学的第一份工作到如今执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二十多年以来,杨秀芹从未离开过高校,始终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教书育人的初衷。运动是杨秀芹向上的追求、自我的突破。不甘现状是一种奋斗的野心,理性的剖析,勇敢的尝试。在杨秀芹的世界里,追求没有止息,成就没有天花板,永远在路上。


(资料来源:校友口述、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官网)

(本文已经校友审阅)


文字记者:熊振君

网站编辑:陈柯帆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