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靖国平:行走在探索“智慧教育”之路
  •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 发表日期:2022-11-10
  • 阅读次数:
  • 作者:李欣润
  • 编辑:崔馨语


个人简介:靖国平,男,1962年5月生,湖北黄冈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983年获学校教育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学位。曾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楚才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院校评估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理事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长期致力于研究“智慧教育”,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和主编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桂子山求学十载,觅得思想和方法


靖国平于1979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先后获教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高考后填报升学志愿时,靖国平并不清楚教育系毕业后干什么。由于他自小就有从军的梦想,初中和高中又偏好于文学,所以前两个志愿分别填报了法律和中文专业,学校教育专业是他的第三志愿。但当年恰逢华中师范学院(后更名华中师范大学)优先录取,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首次招收本科生,招生老师见他填报了学校教育专业,便把他的档案紧紧抓在手里。缘分使然,他成为了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1979级的一员。

靖国平在教育学院求学十年,对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回首当年,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导师郭文安先生和著名教育学家王道俊先生。在靖国平的眼中,郭文安先生为人和蔼可亲,治学精益求精,对待学生的习作,郭先生总会写下密密麻麻的批阅。王道俊先生学术涵养深厚,思想深刻隽永,人格刚毅崇高,是一代又一代教院学子的榜样。两位先生的精神引领和人格教化对靖国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先生们所倡导的“主体教育”思想与方法,也对靖国平的学术生涯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在教育学院的求学经历,为靖国平的职业生涯和学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立德树人,深耕智慧教育


1983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走上湖北大学的讲台,靖国平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竭尽所能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从教40年来,靖国平培养优秀学生无数,且他的课堂教学一直广受好评。靖国平门下的学生,对他的学问和人格,都赞誉有加,他的学生说:“在他的课堂上,我们常常是主角。研一时,我们上他的教育哲学课,在开展专题讨论时,大家学术水平有限,经常出现各种错误有些观点,总是表述不清楚。但是他每次都认真倾听,并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来。靖国平认为,教学是教师的天职,上好课是大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也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让学”,即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学生要努力“求学”,即有向学之心,研学之志;师生要合作“共学”,即教学相长、相辅相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包括“教、导、学、习”四个基本环节。“教,不直接等于学”、“导,会直接影响学”、“学,不直接等于会”、“习,渐渐地就会了”。因此,靖国平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讲授,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他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想象力和反思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他在桂子山求学时觅得的思想与方法。

在坚守讲台的过程中,靖国平先后获得湖北大学年度优秀教师一等奖十佳师德标兵、首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在众多荣誉中,他特别看重“湖北大学十佳师德标兵”这个荣誉称号。他认为师德是教师人格的灵魂,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德己,以德”。教学不仅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和使命,更是自身职业进步、人格修炼和智慧升华的过程。教师是在成全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这个过程就是教学互补彼此成全除此之外,靖国平也长期投身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之中,不断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立德树人、深耕课堂、做好课题和持续发展。

靖国平说,“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很有限,如果什么都想研究,或者总是跟着别人后面跑,研究很难深入,也难以开花结果”。从当年确定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教育的智慧性格”)开始,靖国平就决定围绕一个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还有未来趋势的研究方向,坚持做一辈子。他一贯主张,“不要挡住教育启迪智慧的光芒”、“教育是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智慧教育让素质教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可以说,他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研究,都是围绕“智慧教育”这一主题展开的。他对学术研究有一种发自内心、持之以恒的兴趣,并且不断地将这种兴趣上升为志趣和自觉,形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同时他也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将“智慧教育”融入中小学办学理念、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之中,探索智慧型教师、学生和学校的评价指标、生成机制和发展路径。


情系华师教院,心念莘莘学子


靖国平毕业后一直在湖北大学工作,但他十分关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积极参与两校之间开展的合作研究,以及华师教院组织的各种学术论坛、项目评审会、课题研讨会、论文答辩会等。在过去的40年中,他目睹了教育学院的与时俱进和发展壮大,见证了教育学院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心念华师的莘莘学子,对在校的大学生们寄予了殷切期望。他说,“一个人求学、受教的经历,应当是‘化知为识、转智成慧’的履历。当代大学生既要博学、笃行,更要审问、慎思和明辨,如此才能让知识插上智慧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在教育学院建院100周年的日子里,靖国平衷心地祝贺院教育学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这是几代人努力奋斗取得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就。与此同时,他也衷心地祝愿教育学院继续高举“主体教育”这面旗帜,发扬“桂子山教育学派”的优良传统,为教育理论筑基,为教育实践赋能,为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 http://xb.cnhubu.com/HTML/2015-10-27/5445.html,《湖北大学报》第1078期,作者:张梦 刘欢   编辑:杨洪波

[2] http://ime.ccnu.edu.cn/info/1037/1293.html 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日期:2015-01-05

稿件已由校友审阅



图文记者:李欣润

网站编辑:崔馨语

审读人:黄玉新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