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池畔,桂子山上,华师教育学院以其传承近百年的师教之光普照中华大地。本着“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无数名师学者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向未来,立本求真,不懈进取,为把华师教育学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革故鼎新,焕发新颜
教育学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24年中华大学设立的教育学系和华中大学设立的教育学院。1952年,华中大学、中华大学、国立湖北教育学院、中原大学等院校教育系合并成立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系,1985年改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系,1993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年由原教育科学学院的教育学系、教育科学研究所等单位组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至此,历经更迭的教育学院终有了如今的架构和基本面貌。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院曾经数次波折。改革开放后,国家重新重视高校建设,次年9月恢复招收教育专业本科生,沉寂许久的“古老”院系终于迎来了第一道曙光。1980年春,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科学研究所,此后短短几年,学院就分别设立了教学论、德育论、教育史等多个硕士点。1996年,我院获教育原理博士学位授予点,该博士点涵盖教育基本理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原理、课程与教学原理等三个博士生培养方向,是我国中南地区第一个教育学原理博士点,它的建立,为教育学院学术科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改革开放后,众多专家学者革故鼎新,致知力行,取得了傲人成绩。1980年,由王道俊、王汉澜主编的《教育学》面向全国出版,至1989年共印刷18次,累计发行246万册,成为在我国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的教育学教材。1984年,该教材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等奖;其新编本更是相继获得“光明杯”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二等奖、第二届吴玉章奖金优秀奖、国家级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优秀奖及第一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奖项;1992年,由郭文安教授等承担的“主体性教学思想实践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3月,董宝良、周洪宇著《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与流派》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9年9月,董宝良、熊贤君、周洪宇、余子侠著《从湖北看中国教育近代化》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9月,范先佐所著的《教育经济学》获第三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年,杨小微的科研成果《优化学校教育活动体系、发展学生主体性》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范先佐所著《筹资兴教——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等。
砥砺前行,奋勇向前
步入21世纪,学院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取得了累累硕果。
学科建设成果卓越。学院高度重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与学科发展,现已形成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比较教育学等稳定的学科发展方向,其中教育学科在刚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位居A位,并列全国第三。除此之外,学院每年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年度科研经费400余万元,有关教育基本理论、农村教育发展、中外教育交流史、教育活动史、深度教学、制度德育等领域的研究在全国都有广泛影响。
师资队伍不断完善。十八大以来,学院狠抓人才引进、人才培养,教师的数量、学历和职称情况均大幅提高。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2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湖北省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1人,占教师总数的86%以上。近几年学院还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引进了10多位优秀博士和博士后,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科研实力显著提升。为推动科研进展,学院加强了科研项目申报工作的支持力度,与校内多个研究机构或平台增进合作,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以选好研究突破点;学院还将“多轨并进,激发活力”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对科研进展的支持工作中来,积极搭建研究平台;为促进教研相长,建立国内一流的教育智库,学院还设立高校名师工作室并建立教师教育数据库,以增强科研力量和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学校德育研究中心、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均为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2-2018年学院获批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5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项。范先佐、杜时忠、雷万鹏教授先后成功获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周洪宇教授主持的“建设教育强国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成功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重大招标项目。学院教师发表SSCI期刊2篇,CSSCI期刊4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6部,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奖24项。
2012年,学院主办的两份CSSCI来源期刊《教育研究与实验》与《教育与经济》的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转载率与被引率等指标位居前列。其中《教育与经济》杂志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基础资助40万元。2016年,《教育研究与实验》入选成为《中小学图书馆馆配期刊目录》教师类期刊,是国家对“瞄准理论前沿 服务基础教育”这一办刊宗旨的认同与肯定。
人才培养稳步推进。本着“育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办院宗旨,学院初步构建了本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真正实现了个性化专业发展。现有在校本科生700余人,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后10余人,另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0余人,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30余人,留学生80余人。
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行“导师制度”“班主任制”“研究型教学”“博雅计划”“华博计划”等改革措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建设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及心理素质、创新实践能力等得到普及提高。2015年,获全国首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学生团队连续两届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三等奖、省级特等奖。连续多年获湖北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曾获“全国百强”暑期社会实践队称号,湖北省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选树典型人物,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最美女孩”刘轶,用她的学习经历和成绩,诠释了华师精神,她用助人为乐和大爱无限,让我们看到了美丽幸福中国的希望;“感动校园”人物亚克亚江·肉占拜致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表达感恩祖国之心和回报家乡之志,受到人民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的关注。
合作办学走向国际。为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学院筹措了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全球一流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来院任教或讲学同时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扩大了我校教育学科在国际教育界的影响力。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教育学科与国际知名大学的交流合作,学院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开展本科生联合教育项目,支持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积极推进学生出国(境)交流,学生国际化比率超过30%。
回溯漫漫长路,感叹岁月峥嵘,但觉任重道远。新时代对高校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未来,华师教院人必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继往开来,为将我院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民主、和谐、公平、公正、共享、共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