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院
当前位置 : 首页 > 本科教育 > 实践教学 > 正文
实践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张星宇老师为本科生开展《课程论》案例教学
  • 来源: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
  • 发表日期:2025-05-15
  • 阅读次数:
  • 作者:陈琪 王旭
  • 编辑:杨彤彤

教育学院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陈琪 王旭) 2025年5月14日上午,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张星宇老师走进本科生《课程论》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生动的案例教学。本次教学围绕“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以洪山实验小学无边界课程建设为例”主题,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以鲜活的案例为引,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桥梁。




跨越边界:重构课程理念激发创新思维。课堂中,张星宇老师对洪山实验小学“1+3+N”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介绍,向同学们展示了阅读日、运动日、科学日的活动开展情况,并就“N”——“无边界课程”展开了详细讲解。围绕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成果展示四个方面探讨了项目式活动的具体实践路径。丰富多彩的案例让在场同学深刻体会到,课程开发需立足学生真实需求,不断挖掘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兼顾学科融合的创造力,进而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发展。



教师成长:从忠实执行者到课程设计师的进阶路径。张星宇老师结合洪山实验小学的教师培养机制,指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重路径。在此基础上,张老师提出,“你可以不必是六边形战士,但是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禀赋!”结合自身经历,他分享了“破风少年团”课程的开发过程,从个人兴趣到师生互动、从运动技巧的教学到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式学习,以真实的案例鼓励同学们挖掘自身优势,在课程开发中实现专业突破。


  


双向赋能:互动答疑碰撞教育智慧。在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课程开发协作过程的有效性”“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的育人价值”等问题展开探讨。关于课程目标,张星宇老师建议:“课程目标的确定不能脱离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一方面是基于小学教材内容,可以是教材内容的衍生、拓展;另一方面来自UBD逆向教学设计,根据想要的结果去设定目标。”



课程尾声,许锋华教授对张老师的精彩讲解表达感谢,鼓励本科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和专业禀赋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成为既能扎根理论、又擅长实践创新的新时代教师。



图文记者:陈琪  王旭

网站编辑:杨彤彤

审读人:郑刚

Copyright ©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